近年來,福州市通過落實扶持政策、開展行業宣傳、優化產業結構、注重科技創新等一系列舉措加快培育食用菌產業,推動產業向工廠化、現代化、標準化方向發展,對促進全市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據預計,2013年產季全市食用菌總產量達14.8萬噸(鮮品計),比增12.1%;產值8.1億元,比增13%。
一、政策促動。自2002年以來,市委、市政府堅持把發展食用菌產業作為調整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加快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來抓,連續6年召開現場會,并于2012年6月1日出臺《關于加快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意見》。意見要求,各縣(市)區要積極發展食用菌重點品種,加快建立數村一品或一鎮一品食用菌生產基地,充分發揮規模集聚的效益。同時在食用菌重點產區建立專業化菌包生產線、產品加工基地、休閑文化區,逐步完善食用菌產業鏈。2012年至2017年,市財政在現有扶持專項資金(300萬元)基礎上每年按10%比例逐年遞增,用于扶持食用菌產業發展;電力部門對食用菌生產用電要按農用電價收取;交通部門對整車裝載新鮮食用菌車輛要實行綠色放行;工商部門在注冊登記時要繼續執行省、市優惠政策,免收登記費用;稅務部門對納稅人交納土地使用稅確有困難的,按照減免稅規定程序進行減免。
二、服務驅動。著力強化食用菌生產的產前引導、產中指導、產后疏導服務,進一步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積極協調解決食用菌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問題。如針對近年來菌種糾紛問題,福州市組織全市食用菌菌種生產企業有關技術人員赴漳州參加全省菌種生產技術、檢驗人員培訓。羅源等主產縣對符合三級菌種生產條件的企業及時頒發菌種生產經營許可證,逐步規范菌種生產。加強菌政管理,堅持標本兼治,健全食用菌菌種及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長效機制,維護菇農的合法權益。
三、龍頭帶動。市場牽動龍頭、龍頭帶動基地、基地聯農戶。為加快食用菌產業發展,福州市著力培育一批以福建益升食品有限公司、福建仙芝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福清市火麒麟食用菌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福州科力現代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等為代表省、市級食用菌生產與加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全市現有標準化示范區國家級3個、省級8個、國家地理標志1個、省名牌產品3個、省著名商標5個、省名牌農產品8個,并涌現出“仙芝樓”、“菇品世家”、“大春”、“旺成”、“東星”等一系列知名品牌。截至2012年底,福州市食用菌“三品”認證企業家數達12家41個產品,位列全省第一。
四、科技推動。福州市是全國金針菇工廠化袋栽技術發源地,但福州市工廠化栽培品種存在單一的局面。為改變以金針菇為主單一品種的局面,福州市積極優化工廠化栽培品種結構。全國首家采用液體菌種工廠化栽培“御荷菇”(荷葉離褶傘)在福州科力現代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獲得成功。福清市火麒麟食用菌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在福清鏡洋鎮擬投資1.2億元建設3萬平方米繡球菌等食用菌工廠化庫房和食用菌加工車間。在羅源縣起步鎮建設省級農民創業園食用菌示范基地,規劃建設面積300畝、生產規模3000萬袋的標準鋼架大棚。
五、市場拉動。一是積極開展產業文化宣傳,大力宣傳食用菌的營養保健功效和食用菌文化,推廣食用菌優質產品,引導消費習慣的形成,拉動內需,促進食用菌產業的健康發展。二是通過舉辦食用菌科普講座、烹飪比賽和產業文化宣傳周等活動,幫助企業開拓國內市場,挖掘產業潛力,擴大市場份額。三是挖掘文化底蘊,打造知名品牌,加強品牌宣傳,發揮品牌效應,提高食用菌產品市場認知度。四是依托市南通蔬菜批發市場建設食用菌專業市場,輻射周邊地區,覆蓋全省乃至臺灣的銷售網絡,加快產品有序流通,大力提高產業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