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你看白色的菌絲都長出來了,得抓緊覆土了,還得控制好溫度、濕度,再過20來天就能見效了。”金秋時節,在楊集鎮食用菌生產基地里一派繁忙的景象:菇農們有的在攪拌營養料,有的在立體菌床上覆土,有的在噴水、增濕----食用菌基地負責人郁文啟更是忙得腳不沾地,一會查看營養料厚度,一會查看菌絲長勢,一會檢測棚內溫度濕度,“現在到了雙孢菇生產的關鍵時期,不能有絲毫的馬虎,”看到筆者的不解目光,老郁解釋道,“管理不上心,就長不出小饅頭似得雙孢菇,俺這基地也就砸了,增收致富就談不上了。”
楊集鎮是郯城縣的水稻主產區,稻草資源豐富,年產量達7000萬公斤左右。多年以來,水稻收獲以后,當地稻農要么將稻草扔進路溝里,白白爛掉,要么堆放起來,當做柴火燒鍋做飯。2010年初,頭腦活絡的的郁文啟從《農業知識》、《農民日報》等報刊上了解到稻草栽培草菇、雙孢菇市場前景廣闊,是適合農村農民增收致富的一條好門路,而且可以變廢為寶。于是富有生產經營經驗郁文啟萌生了發展栽培雙孢菇、草菇項目促進農民增收的想法。同年3月份,老郁征得黨委政府的支持,在北張莊村建立了食用菌生產基地,并注冊成立了裕豐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基地規劃建設后,他把發展雙孢菇、草菇栽培作為重點項目,帶領30戶社員相繼建立了11個蘑菇生產車間,發展了1000棚雙孢菇、草菇。從菌種選購、覆土配料、棚內溫度濕度調控等,合作社統一技術指導。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合作社還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推行“合作社+公司+農戶”經營模式,按照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管理的方式,走合作社搭橋、公司經營、企業管理、公平分配、利益共享的發展之路。
“春天種植草菇(4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秋天種植雙孢菇、草菇(8月下旬至12月底,冬眠2個月,從3月下旬至4月下旬結束,全年生產210天左右),按200平方米大棚計算,實種面積750平方米,每平方米產草菇15斤,可產1萬余斤,按最低收購價3元/斤,可收入3萬多元。秋季種植雙孢菇,每平方米可產30-45斤,按30斤算,年產23000多斤,按最低收購價3元/斤,產值7萬元左右,全年兩季收入在10萬元以上”。郁文啟板起手指頭給筆者算起蘑菇栽培增收帳,“如果利用棚外場地設計活動式大棚(棚寬6米,長20-40米不等),每個棚實種面積200平方米,利用稻草、玉米芯、麥秸、米糠等一年種植兩季(春、秋一季)平菇,年產鮮菇3萬余斤,按市場價2元/斤,毛收入可達7萬余元,扣除材料、工人工資等費用3萬元左右,每棚可增收3-4萬元。”
“雙孢菇、草菇營養價值高,品質好,江蘇新沂等地的客戶上門搶著收購,一手交貨,一手付錢,可以說供不應求,年上雙孢菇給俺帶來了5、6萬的收入呢。”在給菌床覆土的菇農周祥花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過20來天你來看看,一顆顆小饅頭似的雙孢菇保準讓你大開眼界,這些‘小饅頭’可是俺的增收寶貝疙瘩,一斤能賣4塊多錢,比白面饅頭貴多了,一個棚一茬能采收6000多斤,能收入2萬多塊錢,采收5茬的話,就是10多萬塊錢,”。
“以前,干泥瓦工又臟苦又累,一年不閑著的話收入也不到2萬塊錢,種植雙孢菇、草菇投入少,而且從種植、管理、采收、銷售不用管,全有合作社一包到底,一年輕輕松松賺個5、6萬塊錢不成問題,比干泥瓦工強多了”,談到在基地種植雙孢菇的好處,蘑菇種植大戶周詳銀喜悅之情溢于言表,“一斤稻草也就一、二毛錢,用稻草栽培出雙孢菇、草菇,就能賣到4塊多錢,這個效益想也想不到啊!俺今年又擴種了100來棚,力爭當個科技狀元。”據悉,目前該鎮裕豐食用菌生產基地已發展雙孢菇、草菇棚1750個,年可創利潤500余萬元,服飾帶動了周樓、梁海、官集等村的200余戶農民發展了以雙孢菇、草菇為重點的食用菌產業。
“我們食用菌基地取得了長足的發展,2011年光榮入選農業部、財政部、發改委等國家12部委首批示范基地,成功注冊了‘延天齡’商標,但是對于我們提出的種養一體化、加工一條龍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我們還要與龍頭企業合作建設菌種廠、保鮮庫,搞好產品的深加工,”談到今后基地的發展,老郁信心十足,“今年我們依托食用菌示范基地,已與青島康大集團達成合作意向,準備投資100萬元,建設法國依拉兔養殖基地,通過利用兔糞來培養食用菌栽培基料,來建設沼氣池,開發利用好綠色新能源,為兔棚供暖、照明,利用沼液抗病防蟲的優勢給食用菌補充水分,用沼渣來栽培食用菌,實現提質增效增收。同時計劃流轉部分土地種植無公害糧菜,生產有機產品,力爭3---5年內走向以綠色種植、生態養殖以及食用菌深加工為重點的莊園式現代農業之路”。 (原標題:小基地擎起大產業 通訊員:李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