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組織引領群眾抱團發展
2011年,板溪鎮依托當地的地理條件和生態資源,成立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投入300萬元,建了2600平方米的廠房和1條成套的加工生產線。當年,合作社發展香菇和黑木耳151萬棒,產值達348萬元,菇農可分配資金143萬元。
作為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先行者,周剛在合作社成立之初,第一個籌資15萬元加入到合作社發展食用菌,在2011年與2012年的兩次分紅后本金就已收回了。今年,他自己在食用菌基地上發展了5畝食用菌。
食用菌產業工序多,男女老小都可以做。當了大半輩子農民的瞧信娥,她沒想到自己還成為食用菌基地里的“上班族”。把自家的3畝土地流轉給合作社后,每天到村里食用菌基地采摘香菇,月收入近2000元,家里家電設備多了起來。
隨著食用菌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如今凱塘村已有近150名群眾和瞧信娥一樣,從農民搖身一變,成為“洗腳上田”的工人,一個月輕輕松松就可收入一兩千元,合作社每年支付工人工資200多萬元。
“在發展食用菌的第一年,村里青壯年都很少,七成以上都外出務工,而去年和今年外出打工人數都在減少。”凱塘村村支書吳宗昂介紹,食用菌產業發展取得的成效,吸引了村里不少外出務工人員返鄉通過入股或就地打工,加入到食用菌產業發展中。合作社的社員由當初的31名發展到162名。2012年,板溪鎮種植香菇和黑木耳200萬棒,實現總產值820多萬元,純利潤達到500余萬元。
如今,通過股份合作、技術合作、產銷合作已成為印江縣引領群眾發展食用菌產業三種模式。該縣從浙江龍泉、慶元等地引進3家有經驗、有實力、善經營的專業食用菌生產銷售企業,成立10個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和10個食用菌加工銷售微型企業。通過務實推行合作社帶動菇農發展的模式,食用菌基地建設快速推進,生產技術和產品銷售等方面得到有效保障,實現了企業與菇農雙贏、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豐收。

印江朗溪鎮黑木耳基地
科技投入引領食用菌高效發展
“剛剛給香菇澆完水,棚內溫度較高,水蒸發后形成霧氣彌漫開來,你可別小看這些水蒸氣,它能保持香菇的濕度!”種了三年食用菌,周剛也成了食用菌產業發展的行家能手。而這些都得益于印江縣多次組團外出學習和技術人員蹲點的指導。
為讓菇農掌握食用菌種植技術,2012年,印江縣積極爭取到省重大科技專項支持,先后與貴州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建立了技術合作關系,與浙江慶元食用菌研究中心簽訂了技術合作和“慶科20”香菇新品種科技成果轉讓協議,引進了香菇、黑木耳代料栽培、香菇膠囊菌種繁育與應用、香菇培養料中溫滅菌、菌棒開放式接種等技術。
在食用菌快速發展中,印江縣重視產業發展的人才隊伍建設,專門選拔了一批22個科技特派員,其中包括從浙江引進的有技術、有資金、有市場渠道的投資者。采取“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生產模式,由科技特派員領辦企業負責技術和市場,并且墊付菌種資金作擔保,合作社統一生產菌棒分發給農戶,農戶分戶管理基地和菇棚,真正形成了企業與農戶風險共擔、互利雙贏的利益保障機制。
與此同時,印江縣將食用菌品牌建設與梵凈山生態文化、長壽文化有機結合。“梵凈蘑菇”干品優質食用菌獲得了國家商標局注冊認證,被貴州省農委認證為“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產品已遠銷上海、廣東、重慶等地。(原標題:田野奏響富民曲——印江自治縣食用菌產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