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首屆國際菌物產業發展研討會在東營舉行。研討會上,東營被中國菌物協會認定為“中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之鄉”。菌物產業何以在東營異軍突起?今后東營菌物產業將向何處發展?連日來,筆者圍繞這些問題進行了采訪。
食用菌產業異軍突起
工廠化食用菌生產企業13家,年生產能力30萬噸以上,成為全國最大的工廠化食用菌生產加工基地;1.25萬戶農戶進入食用菌產業鏈經營,年人均收入8000元。一向不被人重視的小蘑菇,居然被東營人做成了大產業。東營菌物產業何以異軍突起?
東營市農業局副局長柳寶旺認為,東營菌物產業之所以近年來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與東營豐富的菌物產業資源分不開。柳寶旺介紹,目前東營市每年產生200多萬噸農作物秸稈、10萬噸棉籽殼(含棉籽餅)、10萬噸玉米芯及大量農產品加工下腳料、牲畜糞便等,這些都是生產食用菌培養基的主要原料。除此之外,政府采取的一系列助推措施功不可沒。
工廠化種植趟出循環經濟路
8月30日,當筆者走進榮豐公司的真姬菇裝瓶、接種車間時,轟鳴作響的機器、一串串連接緊密的設施,讓人不由驚嘆于現代機械文明的神奇;進入培養、栽培車間后,撲面而來的霧氣、一簇簇瑩白飽滿的蘑菇,又讓人覺得仿佛置身于童話中的美麗世界。多層立體式栽培架上擺滿了白色的食用菌栽培瓶,多菇房中央控制系統和遠程自動化控制系統,對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發生量等做到了精確調控。
被評為“中國食用菌行業十大龍頭企業”的山東榮豐食用菌公司地處東營市花官鎮,珍稀食用菌年產量達6.5萬噸,是目前山東省規模最大的食用菌工廠化企業。在電腦控制立體式栽培、機械化流水作業、自主研發生產菌種、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等高端技術支持下,榮豐已建立了完善的生產控制技術。
“我們是全國食用菌行業首家使用傳送線進行生產的,技術走在國內前端。”榮豐公司技術經理楊海軍告訴筆者,“食用菌種植,過去是農民手工在木頭上操作,后來發展到在地里種植,而我們一開始就是走機械化路子,對當地整個食用菌行業起到了帶頭作用。”
不同于其他行業工廠化后可能會帶來一系列的生態問題,菌物產業的工廠化種植依靠科技走出了一條循環經濟之路。如今,按照“農作物秸稈→食用菌生產(遺留菌糠)→有機肥生產→還原農田”的生產模式,東營所有的工廠化食用菌生產企業全部配套了有機肥加工設備,利用菌糠生產商品有機肥或專用肥、有機營養土等,再用于農業生產,形成了一條完整的循環經濟鏈條。
135億元打造產業集群
目前東營市食用菌生產基地主要集中在花官鎮、大碼頭鎮等地區,形成了相對集中的優勢發展區域,全市食用菌龍頭生產企業發展到12家,食用菌生產專業合作社發展到46家,確立了高檔食用菌占主導地位的產業發展模式,形成了“主導品種規模不斷擴大,珍稀菌類齊頭并進”的發展格局。
東營農業高新區管委會主任羅守玉表示,東營菌物產業下一步發展將立足東營的資源優勢和國內外需求,重點發展功能性食品、生物制藥、生物基材料和生物質能源,計劃總投資135億元。其中,分別計劃投資菌物產業中試研發基地5億元,菌種產權交易及電子商務平臺10億元,功能性食品30億元,生物制藥10億元,生物基材料產業園60億元,生物質能源20億元。(原標題:讓小蘑菇長成大產業 張智卓 賈瑞君 任樹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