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世紀80年代,安遠就享有“江南萬擔蘑菇生產縣”美譽。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安遠縣食用菌產業實現了規模擴張、產業升級、文化注入“三級跳”,產品暢銷全國各地,甚至漂洋過海外銷至美國、印尼、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2012年,該縣生產食用菌8500萬袋,產值突破2億元,成為全國著名的鮮菇生產和出口基地。
安遠食用菌為何能“菇香四海”?遭遇發展瓶頸又如何實現完美蛻變?8月底,記者深入安遠一探究竟。
“空調房”里種蘑菇
記者走進安遠縣鳳山鄉鳳山村東山食用菌合作社,只見一字排開的菇房外空調“呼呼”作響,菇房內一株株白如玉、嫩如芽的雞腿菇自由生長著。在包裝車間,菇農正在分揀、包裝……“這些小蘑菇一年四季都能生產,只需初步加工,每公斤的批發價都在15元以上。僅這800平方米菇房,半年時間就獲利5萬多元。”正在忙活的合作社成員鐘養金的臉上掛滿笑容。
安遠縣農業部門推廣工廠化生產食用菌,就是從鳳山村開始的。當年,安遠家家戶戶都有種蘑菇的習慣,但由于都是小規模種植,且在春季集中上市,導致菇賤傷農。與此同時,其他地方生產的反季節蘑菇卻賣出了每公斤30多元的高價。
面對廣闊的產業前景,安遠縣決心做大產業規模,為農民鋪就一條致富路。該縣科研人員從家用空調調控室溫中受到啟發,研發出了適合在菇棚安裝的空調,使四季都有新鮮小蘑菇上市,品質還更好。不久,安遠縣定制了260多臺空調免費送給困難菇農,派出技術人員進行全程跟蹤指導。
很快,“空調房里種蘑菇”的技術普及鳳山村,全村有菇農105戶,年產食用菌250多萬袋,成為全縣有名的“蘑菇村”。在鳳山村的帶動下,全縣3萬多戶農民紛紛使用新技術生產食用菌,戶均年增收6500多元,種菇規模由此得以擴張。
垃圾廢料成“法寶”
高云山鄉濂豐村也是全縣有名的“蘑菇村”,但讓村民引以為自豪的卻是村里良好的生態環境。濂豐村村支書孫家壽說:“這里的生態和綠色,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我們雖然需要發展,但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
香菇生產是以木頭為底料,需要消耗大量的林木資源。隨著國家加大了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力度,安遠縣數以萬計的菇農面臨生計難題,而剛做得風生水起的食用菌產業也面臨“涅槃”。
安遠縣決心用科技為產業找出一條“突圍”之路。通過建立食用菌科技示范園,進行技術攻關,他們摸索出了將稻草、棉子殼等農村常見的廢棄物作為生產原料的技術,使食用菌生產徹底擺脫了對木材資源的依賴。同時,還研發出了“杏鮑菇床架式栽培技術”和“雞腿菇工廠化生產二次覆土技術”兩項具有國家專利的新技術,產業獲得了“新生”。時隔一年,濂豐村的村民又重操舊業,邁上了致富路。
與此同時,安遠縣大力引進食用菌生產和加工龍頭企業,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與菇農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將食用菌做成干品及具有降血壓、美容等保健功效的靈芝茶、孢子粉等20多個產品,串起了一條產業鏈。目前,全縣有食用菌生產和加工企業近10家,每年吸納富余勞動力6000多人,涌現出食用菌種植專業村30多個。
文化注入創新路
8月的安遠城鄉,處處菌菇飄香。記者走進安遠縣天華現代農業有限公司,濃郁的菌文化氛圍撲面而來:菌文化展覽、菌品種展、江西創新生物科技研究院……
作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省級龍頭企業,該公司擁有日產20噸杏鮑菇現代化生產線,成為江西省最大的食用菌工廠化生產企業,唯一的食用菌科研、培訓基地。“天華”食用菌也成為加拿大、新加坡等10余個國家的搶手貨,年出口額超億元。
“現在,食用菌產業發展已經到了一個關口—上得去,我們就能實現新的突破,再上一個檔次;上不去,我們的產業發展就有可能放緩,甚至退化。”該公司負責人黃巧珍說,只有為食用菌產業注入文化元素,進一步拉長產業鏈條,才能使產業得以永續發展。
著眼產業可持續發展,在安遠縣相關部門的幫助下,該公司投資3.5億元,在新規劃建設的城北工業園區組建一個面積超600畝的“百菇園”。建成后,“百菇園”將成為集菌類文化、生態園、科研培訓、交易市場等功能為一體的食用菌文化展示區,并以其為依托,聚集全縣多家從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和加工的企業,提升產業規模和產業效益。這樣就避免了生產品種不同、基地分散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大大增加了安遠食用菌產業的輻射帶動效應。
如今,安遠“小蘑菇”變身為大產業,撐起了一方“經濟大傘”。(安遠菌菇為何香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