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菌農們正在科技示范基地采摘黑木耳。李平文 攝
一排排、一列列擺放整齊的地栽黑木耳菌袋錯落有致地排列著;一朵朵鮮嫩碩大、色澤黑褐、圓耳形的“黑色瑰寶”探出袋外,在陽光照射下閃著亮光……8月18日,記者在平泉縣南五十家子鎮黑木耳示范基地,看到菌農們正在采摘、晾曬、包裝,一派忙碌的景象。
“今年,我們共栽培黑木耳55萬袋,總投資165萬元。在縣食用菌科技人員的指導下,現在黑木耳已進入采摘期,預計年收入將達到193萬元,純利潤28萬元以上。”南五十家子鎮馬杖子村黑木耳園區種植戶王建生介紹說。
近年來,平泉縣認真實施“質量立菌、科技興菌、龍頭強菌、市場活菌”戰略,依靠科技抓好食用菌科研項目謀劃、實施和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工作,促進了食用菌特色產業的發展。在科研開發上,該縣成立了食用菌特色產業建設領導小組,制定出臺了《關于大力推進科技進步的決定》、《科技進步縣長獎獎勵辦法》、《平泉縣農業產業化優惠政策》等獎勵政策,通過采取科技開放、科技合作與交流、自主創新和科技培訓等形式,形成一整套產、供、銷一條龍,“協會+公司+基地聯農戶”的服務體系。先后承擔國家、省、市、縣重點科研課題40項,創新食用菌生產技術12項,發展食用菌科技示范基地150個,食用菌生產戶達3.5萬戶,累計舉辦科技培訓班7500多期,培訓菇農8萬多人次,向菇農無償發放技術資料12萬(份)。同時,針對平泉地理環境、氣候優勢及發展食用菌產業中存在的主栽品種單一的問題,先后引進示范成功靈芝、雞腿菇、黑木耳及黑木耳“黑A”等新品種的選育,有效地促進了食用菌產業的發展。
“黑木耳在全日光的自然環境下栽培,具有耐高溫、技術管理簡單、省時省力、使用原料廣泛等優點,非常適合我縣氣溫條件下推廣栽培,現已成為食用菌特色產業的主栽品種之一。今年,全縣共栽培黑木耳500畝,預計產干品15萬公斤,經濟效益1000多萬元。”縣食用菌產業服務局副局長李忠民說。
據了解,平泉縣實施的食用菌、草木腐菌相結合、多品種共同發展,長短周期相互配合的生產模式,不但添補了市場空白,而且避免了單一品種集中上市的風險,也為產品的深加工提供了豐富的原料,推動了食用菌產業化進程。(原標題:平泉“黑色瑰寶”——黑木耳助農“敲”開致富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