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純凈水、“住”空調房的菌種您見過嗎?漳浦海峽兩岸(漳州)農業硅谷引進全日本進口的現代化食用菌生產設備,像“芯片”一樣一個個復制出金針菇等市場高端食用菌。從裝料、殺菌、培菌、搔菌、生育、包菌乃至脫罐,均為全自動的流水線,預計可年產1.2萬噸食用菌。

工人在一期項目生產車間里忙碌。

走進漳浦海峽兩岸(漳州)農業硅谷一期項目生產車間,一股現代農業的氣息撲面而來。一臺臺全日本進口的現代化食用菌生產設備,正在高標準種植生產純白金針菇等市場高端食用菌。從裝料、殺菌、培菌、搔菌、生育、包菌乃至脫罐,均為全自動的流水線,預計可年產1.2萬噸食用菌。據了解,海峽兩岸農業硅谷由福建東方食品集團有限公司投資建設,占地550畝,總投資10億元,為國家級大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研發基地。如今,一期項目的順利投產讓投資方信心滿滿。
用工業理念經營農業
“用工業理念經營農業,我們走出了 ‘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化’的農業發展路子。”東方食品公司副總經理柯建平告訴記者,建設海峽兩岸農業硅谷是漳浦打造對臺農業交流的又一新平臺,目前正在建設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區、現代生物科技產業區、現代花卉栽培及集散產業區和現代農業輻射帶動區等。項目自去年10月試投產以來,設備運轉良好,產能持續提升,目前已進入正式投產階段,為公司打造的“萬辰”品牌再添一種新產品。
作為省級生態縣,漳浦氣候溫暖適宜,食用菌栽培資源豐富,產業基礎良好。如何將這種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促進傳統產業的轉型?農業硅谷在科技攻關上動起了“腦筋”,出實招,招招見效。記者在產業園一期生產車間看到,從日本引進的高科技食用菌生產設備正在高速運轉,靈巧的智能機械手正在裝瓶、封蓋。在這個生產車間,除了移送菌瓶和以后收割時需要人力外,殺菌、接種、養菌等環節都由自動化機械手代勞。與人工操作相比,兩者效率有天壤之別。

工人在一期項目生產車間里忙碌。
產業升級打好科技牌
“我們130個工人每天就能完成11萬瓶的工作量,而車間內部生產現代化只是實施科技的一部分。”據負責科技攻關的常務副總李博先生介紹,公司首創食用菌產業鏈集群發展模式,將食用菌工廠化栽培、研發、包裝、銷售、食用菌加工、生物技術提取、文化創意及休閑農業基地、循環經濟等環節系統整合,在兩岸農業生物技術、高新技術、精致農業等領域加強合作,正在打造海峽兩岸一流的現代農業示范區。目前,公司還與中國農科院、南京農大、福建農林大等高等院校合作,為“科技牌”打造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保障。
以往受季節等因素影響,金針菇一年只能栽培一兩茬,現在空調房一年四季可以不間斷生產。柯建平先生說:“公司擁有國際先進、國內領先的食用菌培養、栽培的關鍵設備和核心技術,這種工廠化生產已經不用考慮天氣因素,每天生產11萬瓶金針菇就像‘芯片’一樣一個個復制出來,自動化程度高。”
產業示范走好生態路
2011年,正在科技轉型的東方食品公司面對市場需要,一直尋找投資發展“綠色、健康”的農業產業。公司經過一番考察,打算在漳浦投資興建工廠。由于掌握了先進的食用菌技術,該項目獲得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2012年10月,東方食品公司以最快速度進入試投產。
在食用菌生產車間,記者一探這種全新的栽培方式。不同于一般的大棚栽培,這里反而更像工廠車間,進入眼簾的是一個一個的塑料瓶,食用菌的奧秘大部分都集中在這個瓶內。據介紹,這樣的一個瓶子,每次可產300克金針菇,而且出菇齊整。整個生產周期在兩個月之內。
李博介紹,工廠化栽培金針菇大體分為袋栽和瓶栽兩種模式。這里采用了最新的瓶栽模式,該技術具有污染低、出菇快、生產周期短、產量高等優點。這個“工廠”的廠房,從培養基培養菌種到成品出庫,溫度始終控制在18℃-20℃,為了確保產品質量,在接種洗凈期間用的都是純凈水,可謂“喝”純凈水,“住”空調房。
“現在我們每天有40噸的鮮金針菇走向市場,而且市場反映很好,供不應求。全部投產后,農業硅谷可以年產3.6萬噸金針菇。”李博說,他們的產品大部分將銷往福建、浙江、廣東及上海等周邊地區,一部分還出口香港、東南亞等地。(原標題:漳浦“農業硅谷”:打造兩岸一流食用菌生產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