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人創業團隊在大棚查看食用菌生長情況
8月25日下午,樂山市五通橋區樂佳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的大棚蘑菇采摘完畢,菌香彌漫棚內。“這些菌包的水分還很充足,暫時不要加水。”當工人們忙著將最后幾框蘑菇放入冷凍庫時,一位年輕小伙子指點著接下來的工作。此時,另兩名小伙則分頭檢查各個大棚蘑菇生長情況。
這三名青年分別是黎明、王強、聶勇。3人來自不同地方,畢業于不同院校,卻有著相似經歷:他們此前都是企業高級管理人才,2010年三人相繼辭去20多萬年薪的工作,到五通橋區冠英鎮當起了農民,就從種蘑菇開始。
三人成行 青年實踐現代高效農業
黎明家在五通橋,回鄉創業的想法最初來自他對農業發展現狀和前景的理解:“農村80、90后的年輕人基本不愿意搞農業,更不懂農業。但隨著城鎮化步伐加快,城市對農產品的需求量更大,對農產品的要求也更高。”
早在正式種蘑菇之前,黎明“加碼”整整一年時間來做準備。畢業于四川農業大學,多年在蘑菇種植等涉農企業當高管,他掌握了種植技術和對市場前景的分析。“為了技術上更有底氣,我找到福建一位國內食用菌專家拜師,以每天只睡2、3個小時的勁頭學習。”黎明回憶道,后來老師說其實他從不收弟子,是被自己的真誠和刻苦所打動。
種植初期,黎明將實踐重心放在將傳統食用菌種植與工廠化栽培相結合。這一套獨特的現代食用菌生產模式很快就見到成效:既降低了食用菌工廠化栽培的成本,又補齊了傳統食用菌種植的季節性和產量、品質不可控這一“短板”。
為了生產出高品質的蘑菇,黎明不僅要求嚴苛,而且在很多方面“以身試法”。基地剛建成時,工人認為自己種過蘑菇有經驗,覺得有些程序可以省略,甚至質問:“要不,你來做給我們看看?”面對工人的“挑釁”,黎明每個環節細心演示讓工人心服口服,并一再強調“這是技術活,必須這樣做。”
隨后,懷揣“必須發展現代化高效農業”的理念,精通財務管理的王強和擅長運營管理的聶勇加入了黎明的創業團隊——這一幕與時下熱映的勵志電影《中國合伙人》中的情節十分相似,各有所長的三個人組成了一個充滿夢想的創業團隊。
2011年,三人針對傳統平菇口感相對綿軟、味道不夠香濃的特點,研發出集嫩、脆、香特點于一體的新品種,取名為“脆香菇”。“最初商販和消費者有嘲笑是肯定的,他們覺得普通平菇賣2元一斤,這個長得和平菇差不多的蘑菇憑什么要賣5元?”黎明說,“但是半個月后市場就開始接受、青睞,常常是送貨車還沒停穩,商販就圍著車催著稱貨。”脆香菇已從最初的1個大棚發展到目前18個大棚的種植規模。
三人團隊的優勢不僅體現在種植上。“脆香菇”生產需要冷凍庫,如請專業企業設計建造,起碼要10多萬,這對創業初期的他們來講是筆巨大的投入。于是,三人自己動手設計、建造,僅僅花了五萬元。
山地實驗 由種蘑菇開啟三條循環鏈
為帶動區域共同發展現代化蘑菇種植,基地自然走上專業合作社的路子。2012年,樂山市五通橋區樂佳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入社門檻低到了500到1000元,周邊農民積極性很高。”王強說,目的是讓農民以更低的資金風險參與進來,轉變農業生產觀念的同時增收致富。
截至目前,合作社共投入120萬元,建成現代食用菌生產基地20余畝,年生產各類菌袋100余萬袋,2012年實現了350萬元的銷售額。
89名社員除年終分紅外,還不定期在基地打工,每月的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每個在基地工作的農民年收入不會低于2.5萬元。”黎明對合作社的效益比較滿意。當記者問到3名骨干社員的收入時,他們有些謙虛地笑道:“反正去年的收入已經比以前在企業時更多了。”
剛剛形成的一份《循環生態農業項目計劃書》吸引了記者興趣。黎明介紹說,食用菌種植產生的廢菌料一直是傳統蘑菇種植飽受詬病之處,但污染環境絕對不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題中應有之意。廢菌料富含氨基酸、粗蛋白、粗纖維,他們思考能否從這里再做“文章”?
承包的幾片山地,成了三人循環農業的試驗地。生產鏈條大致分為三條線,然后成網:生產脆香菇的廢菌料-其他食用菌生產-其他食用菌廢料-有機蔬菜種植;食用菌廢料-牛羊養殖-牛羊糞便-蚯蚓養殖-蚯蚓糞便-有機蔬菜種植;食用菌廢料-蚯蚓養殖-蚯蚓活體-生態雞養殖。建成規模的循環生態農業基地,成為合作社未來3年的發展目標。
“這條由種蘑菇開啟的循環思考與五通橋區的循環生態農業概念不謀而合。”五通橋區農業局局長劉靈說,農村的土地誰來種、誰才能種好?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F代農業的發展就需要像他們一樣有技術、有經驗、有眼界的人才。
聶勇早已發現,隨著循環鏈條打通和產業擴大,需要更多年輕力量。“合作社成立了團支部,發展和培養的年輕社員已占到十分之一,這是個很充滿希望的數字了。”聶勇說,“吸納更多轉變觀念的年輕人投入到現代農業中,這算是我們創業實現的最大價值吧。”(原標題:放棄20萬年薪 “中國合伙人”創業種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