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牡丹江海林市通過發展食用菌產業實現傳統農業產業轉型,食用菌由特色產業上升為主導產業,去年全市食用菌生產總量達到12.1億袋,產值27.6億元,農民人均收入11656元中9819元來自食用菌產業。
海林市地貌特征為九山半水半分田,多山的環境和冷涼的氣候為發展食用菌提供了優良的條件。近年來,在政策的大力支持和農民致富示范效應的帶動下,食用菌產業迅速發展,成為“不與地爭糧、不與
糧食爭肥、不與農爭時”的第一主導產業。 海林食用菌產業迅速發展得益于政府在政策、資金、技術、服務等方面的大力支持。海林市食用菌辦公室主任石巖峰告訴記者,近三年,市財政每年列支500萬元資金專項扶持食用菌產業發展,各部門向上爭取資金570萬元,各鄉鎮投入2558萬元,新農村建設幫扶單位投入1041萬,拉動菌業整體生產投入22億元。全市開展了近5萬人次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模式培訓,減少了菌農的生產風險,同時,菌包的工業化生產和菌業機械的大量使用提高了標準化生產水平,減輕了菌農的勞動強度,龍頭企業和種植大戶的帶動化解了農民的投入難題,幾項因素共同構成了推動菌業發展的合力。
海林鎮新合村農民耿振山多年來一直以種地為主,去年他用10畝地種植了10萬袋木耳,純收入12萬元,一畝木耳的收入能頂1.5公頃的大田。
相對耿振山這樣的大戶,宏宇食用菌合作社的生產管理水平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宏宇合作社發展的是吊袋木耳,在棚室內將七八個菌包一串吊起,一個350平方米的大棚能生產3萬袋木耳。合作社理事長紀執平說,他們通過滾動發展,累計投入700萬元建成了100個大棚,統一包給村民種植,他們提供300萬袋的菌包、技術管理和銷售,農民一戶能管理兩個棚,一個棚純收入不少于5萬元。
海林市適時推進食用菌產業園建設,推動企業與農戶的深度合作,共同發展。森茂菌業公司2011年落戶,投資1700萬元自種自銷花菇,今年他們追加投資4000萬元擴大生產,向農戶提供100萬個菌棒,由農戶代種花菇,農戶每個菌棒能掙到5到7元。富源菌業公司董事長李桂秋一直在牡丹江市從事菌類銷售,2008年開始在海林種植香菇和平菇,從20萬袋起步,發展到現在的100萬袋,她也計劃向農戶擴展。
海林的食用菌為農民致富開拓出了一個新天地,也成為了一個擁有自身發展動力的產業。石巖峰告訴記者,到上半年,全市食用菌生產總量已達到15.15億袋,預計產值37.9億元,今年可為農民人均增加收入1.2萬元。全市8個鄉鎮中億袋鄉鎮有6個,千萬袋村40個,標準化園區160個,流通經紀人近千人,產值千萬元以上的龍頭企業40家。到2015年,總產量將達到20億袋,以農民為主的從業人員超過11萬,實現產值60億元,拉動農民入均增收2萬元。(原標題:牡丹江海林市食用菌開啟農民收入“萬元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