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百河正在整理放進烤箱的姬松茸。
“寧可不做村支部書記 ,也得堅持種植姬松茸。”8月1日,記者在同和街道孫家張村見到了“辭官”種菇的馬百河。雖然創業初期,他曾一度損失慘重,但是兩年多的堅持,讓他收獲了成功。目前,他又與退休后回家任村支書的孫會發達成共識,兩個村莊同時發展種植姬松茸,帶領兩村百姓共同發家致富。
創業15個大棚被吹倒
據了解 ,同和街道南王家莊村的經濟來源一直以傳統種植業為主,村民收入較低。2010年,當時擔任該村村支部書記的馬百河決心尋找一項適合本村發展的高端農業項目。“有了這個想法之后,我就自費去南方學習了半年時間,我發現以玉米秸 、麥秸和稻草為主要原料生長的姬松茸應該可以讓村民致富。”馬百河說,“于是,回來后,我就發動村民成立了合作社,建造了15個姬松茸種植大棚。”
馬百河告訴記者,建好大棚后,2011年1月,他帶領村民嘗試種植姬松茸;2011年3月,培育了新料;2011年5月,還未見收益的15個姬松茸大棚全部被突如其來的龍卷風吹倒。“每個棚的成本是1.5萬元,僅15個棚的損失就達到22.5萬元。”馬百河說,加上工人的工資、培育姬松茸菌種所花費的成本等 ,總損失將近30萬元。
無奈之下,馬百河向銀行貸款60萬元,重建大棚。為了保證質量,他還飛往福建請來專家,將姬松茸烘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解決。
問題解決之后 ,2011年9月,第二撥姬松茸每立方米的產量達到10斤~15斤,每個大棚425平方米,這樣算來,每個大棚的產量均在5000斤左右。“除了供應新鮮姬松茸,我們還將姬松茸烘干或是加工成姬松茸面條進行出售。“馬百河說 ,”這下,雖然還沒多少利潤,但老百姓的成本收回來了,我就更有繼續下去的信心了。“
發展一年可收入400多萬元
據了解 ,2010年1月初,退休后又回村任職村支部書記的孫會發與馬百河經過多次溝通之后,最終將馬百河的姬松茸項目引進了同和街道孫家張村。孫會發告訴記者:“我今年66歲了,退休回村后又被村民推選為村支部書記,我不能辜負了村民們對我的信任,所以,我就得引進一個靠得住、又能給村民們增收致富的好項目。”
達成共識之后 ,孫會發與馬百河經過3年的準備,姬松茸終于在孫家張村安了家。“建棚 、育種、拌料準備妥當之后,今年5月初,我們就開始正式投種、上料。”馬百河介紹說 ,“7月初的時候,第一撥姬松茸便進入了采摘期。每個大棚的產量大概都在5000斤左右。馬百河說 ,目前,市場上新鮮姬松茸的零售價格平均40元左右,細算下來,每個大棚的收入可以達到20萬左右。“目前,我在南王家莊村的生產基地,加上孫家張村這邊,共有20個棚 。這樣,一年下來就能收入400多萬元。”
規劃著眼深加工,延長產業鏈
“看到初期投入建棚的5家村民取得成效,孫家張村的很多村民也都想投資養殖姬松茸項目。”馬百河說 ,“我們目前也正在規劃擴展項目,準備到2015年投資1600萬建設姬松茸為主的食用菌生產基地150畝,進一步完善我們的產業鏈。”為了確保姬松茸的品質,馬百合準備采取合作社直銷的銷售方式,在平度建設4個直銷店,在青島建立兩個專賣店進行直營銷售。
據了解 ,完善產業鏈之后,馬百河將進一步探索姬松茸的深加工 。“除了現有的烘干技術外,我們還準備引進烘制松茶及制藥的相關設備和技術,進一步延長姬松茸項目的產業鏈。”馬百河說。(原標題:“辭官”種菇,年收入400多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