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走進遼河菌業有限公司的食用菌生產培訓基地。食用菌廠房、大棚林立,空氣中彌漫著蘑菇的清香。
公司總經理衣德成剛和記者嘮上幾句,他的手機鈴聲就響起來,“你好,今天的貨早就賣完了,明天早上肯定給你裝車。”衣德成胸有成竹地直打保票,“草菇、平菇、雞腿菇、雞針菇任你選,批發價格照舊。”原來,打來電話的是長春一劉氏客商。
衣德成原來是遼河農墾管理區職業技術學校的校長。一直熱衷于食用菌類研究的他,退休后有了更大的舞臺。在1.9萬平方米的食用菌生產基地里,通過多渠道籌資,先后投入700多萬元,建起了鍋爐房、制菌室、化驗室、接種室,充分利用當地的玉米芯資源,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通過規模擴張,產業升級,已成為四平地區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基地。產品銷往長春、河北、內蒙古及周邊地區。
孤家子鎮張家街一隊隊長馬森是這個生產基地20戶示范戶之一,外出打工多年,既沒掙到幾個錢,更沒攢下錢。自從建起食用菌大棚,小日子越過越紅火。在草菇大棚內,馬森冒著攝氏40多度的高溫,光腳赤背,帶領工人們緊張地采摘草菇。棚內的寬壟周圍能夠長出蘑菇,記者還是第一次見識。看出記者的不解,馬森立馬打開了話匣子:“看似簡單,技術要求卻很高,壟的高度寬度都有講究,把草菇菌埋在壟里,壟與壟之間的水溝根據溫度補水,以保持濕度。晝夜采摘,一天要采摘5至6批,不然的話就要‘散花’,質量無保證,價格會大打折扣。”
馬森家建起3棟大棚,面積共3000平方米,每平方米產草菇30至35斤,批發價格每斤4元,一茬草菇純收入達6萬元。春秋種植雞腿菇,兩茬純收入10萬元,一棟大棚年收入16萬元。馬森光棚內種植蘑菇年收入就達40多萬元,還長期雇用了6名當地農村婦女。他高興地說:守家在地一樣能有可觀的收入。在生產基地,像馬森這樣的種植戶還有很多。
做大一個產業,鋪就一條富裕路。說起種植食用菌,衣德成有著更遠大的發展前景,以“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加快推進土地流轉步伐,努力走出一條家庭農場特色發展之路。通過公司引領,示范戶帶動,將立秋后的120萬包食用菌菌包從“小庭院”引向“大田野”,逐一形成8000戶的種植規模,把遼河墾區打造成蘑菇“之鄉”,成為四平地區重要的食用菌生產基地和菌產品集散地。
樹立一個理念,串起一條產業鏈。食用菌產業以玉米芯、稻草為原料,廢舊利用,生態環保兼顧,科學發展食用菌產業。目前,公司已為產品注冊了“初陽草”商標,將生產以蘑菇為原料的香腸、醬油、飲料、罐頭等系列產品,打入都市超市,提高附加值。
拉長產業鏈條,使小蘑菇不斷增值,以適應市場的多元化需求。衣德成規劃著他的未來:在生產基地里,不僅有食用菌栽培,還要有食用菌深加工、有機肥生產等產業鏈條,建成集食用菌產品研發、栽培、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多元化產業。增加就業,讓農民致富。(原標題:小蘑菇“大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