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一大早,方山縣積翠鄉祥惠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的領頭人任永勤就忙乎了起來,只見他從冷藏庫里拿出新鮮的平菇裝車后就直奔縣城銷售。他喜滋滋地對記者說:“連續幾天的降雨,市場上食用菌短缺,咱的鮮菇肯定能賣個好價錢。”和任永勤一樣,在方山縣積翠和峪口兩個鄉鎮有130余戶農民瞅準時機,抱菌走市場。這是該縣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以來呈現出的喜人景象。
今年,該縣按照全市“8+2”農業產業化振興三年計劃要求,結合實際,重點實施蔬菜、馬鈴薯、核桃、畜牧、食用菌、林下經濟、萬壽菊、育苗8大產業增收工程,并把食用菌種植作為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產業大力發展,力爭發展食用菌600孔窯洞(18000平方米、菌棒60萬包)。目前,全縣食用菌產業已初具規模,20萬包菌棒全部進入窯洞,其中73000包菌棒正常產菇,25000包出菇時間已達半月,累計銷售鮮菇9000公斤。
政策激勵,營造氛圍。該縣在成立食用菌產業發展領導組織機構的同時,狠抓輿論宣傳引導,采取多種形式、進村入戶對食用菌產業進行全方位宣傳,聘請育菇大戶、致富典型現身說法,讓群眾通過身邊人身邊事得到啟發,轉變觀念。同時,縣財政在資金十分緊張的情況下,擠出260余萬元用于發展食用菌產業,幫助農民購買食用菌冷運車3輛,修建食用菌冷藏庫兩處,購置食用菌儲運框2000個,噴霧機70臺。在此基礎上,該縣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共邀請專家、農技人員培訓21次,受訓農民達800余人次,發放培訓手冊130余冊。
整合資源,典型帶動。該縣將發展食用菌產業與設施蔬菜、移民并村、產業開發扶貧緊密結合起來,主要利用三種設施進行食用菌培育:一是選擇部分安全性較好的閑置土窯洞進行培育;二是利用扶貧移民后農民閑置的磚混結構房進行培育;三是利用2011年修建的陰陽大棚中的陰棚進行培育,有效擴大了培育食用菌的人群,調動了農民參與的積極性。在實施過程中,該縣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由村委組織農戶改造窯洞,合作社負責菌包調運、生產技術指導、產品外運銷售,政府提供資金保障,汾陽山寶食用菌公司負責回收產品的”一條龍”服務,重點打造峪口鎮興隆灣村,積翠鄉方山村、積翠村,通過典型拉動,以點帶面,掀起各鄉鎮發展食用菌產業的熱潮。
在典型帶動的影響下,積翠鄉集中開發利用積翠、方山兩個移民新村的閑置房屋,重點在移民戶中推廣食用菌產業,為移民戶穩定脫貧、后續產業發展開辟新路。該鄉黨委書記孫燕飛告訴說:“全鄉100孔窯洞全部進入出菇期后,預計年可產鮮菇50萬公斤,總產值約300余萬元,純收入150余萬元,參與種植農戶每戶至少可增收9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