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栽培室主任譚琦
夢想的起航,或許是一次陰錯陽差,但有些人沒有選擇返航,而是用堅持執著到達了新的夢想,這樣的故事就發生在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栽培室主任譚琦身上。
談起當年是如何成為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的,譚琦只是笑著表示,家里人基本都是學醫的,而她只因考試豁邊了,所以去學農了。畢業后被分配到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的譚琦發現,學當植物醫生的她又一次偏航了。
當時的上海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是全國成立最早的專業研究所,聚集了我國最早一批食用菌方面的專家,雙孢蘑菇的栽培、猴頭菇的人工馴化、香菇的代料模式都是從這里走向全國的。這些科技成果徹底改變了我國食用菌生產靠天吃飯的局面,產量有了較大的提升。譚琦回憶道,上世紀八十年代,借助科學技術的進步食用菌產業像星星之火,在全國各地迅速普及。
選種育種是食用菌產業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菌菇的野生量遠遠不能滿足需求,所以需要人工栽培。”同時,這也是一項復雜的工作。譚琦告訴記者,為了提高菌菇的產量、品質,就需要農業科技人員進行雜交試驗,在成千上百個后代中選出好苗子,然后還要對雜交的后代再進行篩選,選出適應不同地區、不同季節栽種的品種。
究竟育一個種需要多久?譚琦告訴記者,由于每種菇的生長周期不同,會導致時間大不相同,以她主要研究的香菇育種為例,最少的需要6—7年,長得甚至長達10年以上。“每年,被選出的好苗子先要進行不同組合的配對。有時候就算配對成功了,因為實驗環境的不同,又會導致結果出現偏差,這時就需要回到上一步,再反反復復去驗證。”
經過多年的“臨床試驗”后,還需要在農科院的基地先進行小面積試種,然后才敢拿到產區去給農民種。“先給有經驗的農民種,我們的專家還會等出菇后去基地查看種植情況,如果種植情況好的話,下一步才是大面積推廣。種得不好的,農民就直接不愿意用你的這個種苗,那么多年來的育種努力也就失敗了。”
工作到現在已有28個年頭了,譚琦親身經歷并參與了中國食用菌科技的進步和產業的發展。然而如何將目前這種主要依靠經驗指導生產的產業模式上升為主要依靠科技進步,發展現代農業,是他們這一代農業科技人員的重任,“就是將一些種植上以前憑經驗毛估估的溫度、濕度、光照,通過試驗用科學數據來代替,凝練成專家系統,進行精準化管理。”
新世紀伊始,上海農科院在國內最先涉足食用菌工廠化生產領域的技術研發。先是合股成立當時國內最先進的蟹味菇生產企業——上海豐科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隨后,又全套引進荷蘭的設備,投資建立現代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的中試平臺,研發更新的菌菇生產技術。經過十多年不懈的嘗試和努力,首次選育出真姬菇、杏鮑菇、金針菇和灰樹花等適合工廠化生產的食用菌品種,摸索出一套可程序化調控的技術體系,能對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發生量等生產環境進行精確控制。在這種適宜的環境中,原本每年只收一兩茬的金針菇、杏鮑菇,就可每天采摘,使食用菌“工廠化”生產效率大幅提高,路子越走越寬。
“未來,一定還會有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食用菌新品種被選育、被馴化,實現工廠化栽培。”譚琦告訴記者,將一個個食用菌新品種、新技術投入生產,總能讓她體會到難以言喻的樂趣,“在我的工作中,過程是快樂的,結果也是快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