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剛過,柳枝嫩芽初露,梵凈山區春意方萌。
印江縣木黃鎮盤龍村食用菌產業基地,科技特派員王友明領辦的武陵山富民農業專業合作社一派繁忙景象:新平整的場地正加緊土建施工,剛搭建好的鋼構廠房里,加工菌料的機器轟鳴,有菇農在粉碎菌材雜木,有的在拌和菌料,有兩組婦女在裝袋機前忙而有序地將粉碎拌好后的木屑菌料裝袋封口。王友明指著靠墻堆放碼如小山的菌料棒說,他們基地今年的任務是生產1000萬袋菌棒,500萬提供給周邊農戶,500萬合作社自用。
永義鄉永義村,昔日的冬閑田里規范有致地擺滿了黑木耳菌棒,梵凈山紫薇王食用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婦女們正在采摘色澤灰黑肉質厚實的黑木耳。合作社技術總監、科技特派員方成寶是浙江龍泉市的菇農,看中印江發展食用菌的政策環境、氣候條件和人力資源優勢,帶著技術和資金前來,與永義村的20多戶農戶組成股份制合作社。去年冬天栽種了近60萬棒,估計純利至少在120萬元以上。方投10萬元占5%的股份,約5個月時間可分紅6萬元以上。
板溪鎮凱塘村印龍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是印江首家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成立之初,我們一共吸納社員30戶,入股資金218萬元。”合作社理事長、科技特派員葉林森介紹,2011年3月種香菇和黑木耳151萬棒,2012年初,30名社員按股份分享了合作社115萬元紅利,而那僅僅是合作社2011年發展食用菌全部效益的三分之一。去年合作社種香菇和黑木耳200萬棒,產值上千萬元;今年計劃生產300萬棒,效益可望再上個臺階
印江縣木黃鎮盤龍村食用菌產業基地,科技特派員王友明領辦的武陵山富民農業專業合作社一派繁忙景象:新平整的場地正加緊土建施工,剛搭建好的鋼構廠房里,加工菌料的機器轟鳴,有菇農在粉碎菌材雜木,有的在拌和菌料,有兩組婦女在裝袋機前忙而有序地將粉碎拌好后的木屑菌料裝袋封口。王友明指著靠墻堆放碼如小山的菌料棒說,他們基地今年的任務是生產1000萬袋菌棒,500萬提供給周邊農戶,500萬合作社自用。
永義鄉永義村,昔日的冬閑田里規范有致地擺滿了黑木耳菌棒,梵凈山紫薇王食用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婦女們正在采摘色澤灰黑肉質厚實的黑木耳。合作社技術總監、科技特派員方成寶是浙江龍泉市的菇農,看中印江發展食用菌的政策環境、氣候條件和人力資源優勢,帶著技術和資金前來,與永義村的20多戶農戶組成股份制合作社。去年冬天栽種了近60萬棒,估計純利至少在120萬元以上。方投10萬元占5%的股份,約5個月時間可分紅6萬元以上。
板溪鎮凱塘村印龍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是印江首家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成立之初,我們一共吸納社員30戶,入股資金218萬元。”合作社理事長、科技特派員葉林森介紹,2011年3月種香菇和黑木耳151萬棒,2012年初,30名社員按股份分享了合作社115萬元紅利,而那僅僅是合作社2011年發展食用菌全部效益的三分之一。去年合作社種香菇和黑木耳200萬棒,產值上千萬元;今年計劃生產300萬棒,效益可望再上個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