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囂遠去,青山撲面。福鼎市前岐鎮西宅村的蘑菇大棚里,48歲的蘑菇專業戶王曉源與妻子不到6點就起床去采收蘑菇,為前來收購的浙江經銷商做準備。1月13日,來自溫州、寧波以及福鼎的12個閩浙菇商集聚前岐鎮閩浙邊界蘑菇專業市場,除了收購當天菇農們采收的新鮮蘑菇外,他們更需要的一個目的就是共商應對寒流襲擊的“南菇北調”對策,鼓勵菇農在新的一年里再擴大種植規模,當好領頭兵帶動村里其他村民發展蘑菇種植業。
前岐鎮與浙江省蒼南縣馬站鎮、觀美鎮、華陽鄉、五鳳鄉等兩鄉兩鎮十六村相鄰,作為全國著名的南菇北調集散基地,前岐鎮的蘑菇產量占了全國市場的三分之一,50%的鮮菇由浙江經銷商銷往長三角地區。
筆者在專業市場看到,一筐筐帶著泥巴的蘑菇卸下后,過磅、沖洗、裝籃,然后迅速分裝到來自寧波、麗水、金華、南京等地的10余輛貨車上。幾個小時后,進入浙江、江蘇、上海等長三角城市的超市,當地市民就能吃上福鼎的新鮮蘑菇了。
“每年11月到次年4月,是蘑菇生長季節,幾乎天天的情形都是這樣。”前岐鎮蘑菇協會理事長、蘑菇扶持大戶李克秒告訴記者,作為“南菇北調”的專業市場,前岐鎮成了江浙滬蘑菇市場的主要供應地,蘑菇生產拉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增加了農戶收入。
上世紀80年代末,由于出口受阻,已種了10多年蘑菇的前岐鎮菇農遭遇了市場寒流。國外市場進不去,蘑菇又長得特別好,能不能在國內市場試銷?菇農開始到浙江、上海等地闖蕩,并迅速打開了市場。從此,福鼎蘑菇在長三角市場占據主體地位。
1998年10月,福鼎市前岐鎮蘑菇專業合作社成立。這是閩東第一家由農民自發成立的農業專業合作社。同時,由農民自籌資金,投資200多萬元,建設占地4000平方米的閩浙邊界蘑菇專業市場,并很快投入使用。至今,該市場年交易量均超過1萬噸,年交易額達1.5億元,成了聞名全國的“南菇北調”專業市場。
前岐鎮有1000余戶種植蘑菇,每年所產的蘑菇90%以上銷往江浙滬市場。“種植蘑菇的農戶,平均年收入有五六萬元。”李克秒說,正是江浙滬市場的強勁需求,讓福鼎菇農富了起來。福鼎白色雙孢蘑菇品質不斷提高,獲得了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產品雙認證,也讓江浙滬消費者買得放心。
在浙江省蒼南縣馬站鎮,依托閩浙兩省邊界主導農副產品,也建成了浙閩蘑菇城,經營100多個部類,近萬種商品。去年商貿流通營業額達3億元,其中來自福建邊界一側的鮮蘑菇占了50%。
事實上,這個位于閩浙邊界的蘑菇專業市場,也成了閩浙經濟互動的紐帶。浙商、閩商聯手開拓江浙滬大市場,種植大戶提供技術、資金及訂單,帶動農戶,發展壯大蘑菇產業。
周文隼是浙江蒼南人,作為福鼎蘑菇的經紀人,他每年至少有兩個月住在前岐。“福鼎蘑菇品質好,而且由于季節原因,正好可以填補長三角市場空白。”周文隼告訴筆者,“雖然受到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出口量減少了,但內銷卻不斷增加,我每天大概要收購近萬斤,供應江蘇、上海等周邊的市場。”
更大的計劃尚在醞釀之中。“目前國際金融危機的陰霾正在散去,新一輪經濟發展的大勢正在醞釀,蘑菇產業也在孕育著全新的發展契機,除了做大做強國內市場外,我們也將引導與扶持外銷市場,再現福鼎蘑菇新輝煌。”李克秒告訴筆者,在產業層面上,籌建蘑菇產業園,真正要把前岐蘑菇種植業打造成為全國蘑菇產業發展的集聚區、轉型升級的示范區;在市場層面,要以閩浙邊界蘑菇專業市場為核心,擴建千畝交易中心,建設成為“南菇北調基地與交易中心”;在企業層面上,要支持企業加大品牌創建力度,啟動福鼎蘑菇申報“中國馳名商標”,進一步打響福鼎蘑菇區域整體品牌優勢。
前岐鎮與浙江省蒼南縣馬站鎮、觀美鎮、華陽鄉、五鳳鄉等兩鄉兩鎮十六村相鄰,作為全國著名的南菇北調集散基地,前岐鎮的蘑菇產量占了全國市場的三分之一,50%的鮮菇由浙江經銷商銷往長三角地區。
筆者在專業市場看到,一筐筐帶著泥巴的蘑菇卸下后,過磅、沖洗、裝籃,然后迅速分裝到來自寧波、麗水、金華、南京等地的10余輛貨車上。幾個小時后,進入浙江、江蘇、上海等長三角城市的超市,當地市民就能吃上福鼎的新鮮蘑菇了。
“每年11月到次年4月,是蘑菇生長季節,幾乎天天的情形都是這樣。”前岐鎮蘑菇協會理事長、蘑菇扶持大戶李克秒告訴記者,作為“南菇北調”的專業市場,前岐鎮成了江浙滬蘑菇市場的主要供應地,蘑菇生產拉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增加了農戶收入。
上世紀80年代末,由于出口受阻,已種了10多年蘑菇的前岐鎮菇農遭遇了市場寒流。國外市場進不去,蘑菇又長得特別好,能不能在國內市場試銷?菇農開始到浙江、上海等地闖蕩,并迅速打開了市場。從此,福鼎蘑菇在長三角市場占據主體地位。
1998年10月,福鼎市前岐鎮蘑菇專業合作社成立。這是閩東第一家由農民自發成立的農業專業合作社。同時,由農民自籌資金,投資200多萬元,建設占地4000平方米的閩浙邊界蘑菇專業市場,并很快投入使用。至今,該市場年交易量均超過1萬噸,年交易額達1.5億元,成了聞名全國的“南菇北調”專業市場。
前岐鎮有1000余戶種植蘑菇,每年所產的蘑菇90%以上銷往江浙滬市場。“種植蘑菇的農戶,平均年收入有五六萬元。”李克秒說,正是江浙滬市場的強勁需求,讓福鼎菇農富了起來。福鼎白色雙孢蘑菇品質不斷提高,獲得了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產品雙認證,也讓江浙滬消費者買得放心。
在浙江省蒼南縣馬站鎮,依托閩浙兩省邊界主導農副產品,也建成了浙閩蘑菇城,經營100多個部類,近萬種商品。去年商貿流通營業額達3億元,其中來自福建邊界一側的鮮蘑菇占了50%。
事實上,這個位于閩浙邊界的蘑菇專業市場,也成了閩浙經濟互動的紐帶。浙商、閩商聯手開拓江浙滬大市場,種植大戶提供技術、資金及訂單,帶動農戶,發展壯大蘑菇產業。
周文隼是浙江蒼南人,作為福鼎蘑菇的經紀人,他每年至少有兩個月住在前岐。“福鼎蘑菇品質好,而且由于季節原因,正好可以填補長三角市場空白。”周文隼告訴筆者,“雖然受到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出口量減少了,但內銷卻不斷增加,我每天大概要收購近萬斤,供應江蘇、上海等周邊的市場。”
更大的計劃尚在醞釀之中。“目前國際金融危機的陰霾正在散去,新一輪經濟發展的大勢正在醞釀,蘑菇產業也在孕育著全新的發展契機,除了做大做強國內市場外,我們也將引導與扶持外銷市場,再現福鼎蘑菇新輝煌。”李克秒告訴筆者,在產業層面上,籌建蘑菇產業園,真正要把前岐蘑菇種植業打造成為全國蘑菇產業發展的集聚區、轉型升級的示范區;在市場層面,要以閩浙邊界蘑菇專業市場為核心,擴建千畝交易中心,建設成為“南菇北調基地與交易中心”;在企業層面上,要支持企業加大品牌創建力度,啟動福鼎蘑菇申報“中國馳名商標”,進一步打響福鼎蘑菇區域整體品牌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