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地負責人在查看蘑菇長勢地上白色零星小點就是蘑菇。
“這片麻竹共有300多畝,我們已經全部引進業主種植食用菌。除了每畝680元的租金外,附近的殘疾人和留守勞動力到公司打工,每年工資收入也在2萬元左右。”12月13日,在內江市市中區沱江鄉甘家渡村內江殘疾人“百村千畝”食用菌種植示范實習訓練基地內,該鄉黨委書記李焰向記者介紹道,當前沱江鄉正在退耕還林區域試點推廣林下食用菌種植項目,“目前來看,效果不錯。”
環境潮濕陰暗 正好種蘑菇
走進種植基地,但見麻竹林里一片蔥郁,在陰冷冬日顯得分外青翠;林間空地上,隨處可見一片片黑色地膜。揭開膜,不少蘑菇已經星星點點地冒出了頭。基地技術顧問,同時也是業主代表之一的紀文良介紹,林間種植的雙孢蘑菇目前已經開始出菇,“現在批發價是9—10元/公斤左右,市場零售價基本在16元/公斤左右。還有茶樹菇,批發價每斤都要12元。”
紀文良算了一筆賬,一畝蘑菇從下種到出菇,一般需要5個月,每畝的產量一般為2000公斤左右,價格一般穩定在8元/公斤上下,“你算嘛,產值還是比較可觀的。其他產值更高的品種,比如雞腿菇,年畝產可超萬斤,茶樹菇單價高,而且長期供不應求。”
基地效益好,來此工作的村民絡繹不絕。正在基地上班的村民鐘芳容告訴記者,自己是公司的固定員工,平時每天的工資是40元,“忙的時候都漲了工資的,每個月有1000多塊錢的收入。”工人楊麗君說,在基地上班,家里的農活還一點不落,“娃兒也是我在帶。”
李焰表示,通過采用現行模式,該鄉不僅保證了退耕還林片區的后續產業發展,還兼顧了多種效益,“能豐富周邊群眾的菜籃子,能增加務工群眾,特別是殘疾人的收入,可以說同時具備了很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這個點的試驗效果出來后,下一步就要在全鄉全面推廣。”
鞏固林地還增收 這個辦法好
說起打造林下經濟的緣由,李焰帶著苦笑,“也是被逼著想的招”。他告訴記者,沱江鄉屬純農業鄉鎮,全鄉共有退耕還林面積3758.93畝。“雖然這些林地現在都有國家補助,但我們也一直在思考,補助到期后,應該如何發展后續產業才能既鞏固還林成果,又不耽誤群眾增收。這個難題困擾了我們許久,一直到今年初,才終于有了解決方案。”
原來,沱江鄉共有各類殘疾人576人,在該鄉甘家渡村十組建有一所 “內江市市中區沱江鄉殘疾人工療院”。今年初,通過積極向上爭取項目,沱江鄉開始依托工療院在甘家渡村三組、十組租用退耕還林地300余畝,投入資金200余萬元建成了殘疾人種植基地。
基地負責人曾祥德介紹,基地常年用工30余人,季節性用工超過100人,“其中大部分都是有一定勞動能力的殘疾人,也有部分留守農村的中老年勞動力。近半年已經支出工資36萬元,固定工年工資收入應該在2萬左右。”
基地技術顧問,同時也是業主代表之一的紀文良對沱江鄉的這片基地贊不絕口:“條件不錯,政策也好。我們種蘑菇的,就是需要這種陰暗潮濕的環境,這種竹林正好。一過來就可以直接下種,前期投資相對要少一點,出的菌產量和質量也高。”
鏈接
今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 《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意見》后,我省以此為契機,促進林下經濟向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和產業化發展。今年10月舉行的全省退耕還林工作會議進一步強調,要在“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前提下,積極推進涉林龍頭企業、各類專合經濟組織、業主(大戶)與退耕農戶結成利益共同體,建設高質量、高起點的后續產業基地。確保退耕還林后不毀林復墾,并從根本上解決退耕農戶長遠生計,確保退耕還林成果有較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