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第四屆農博會·第十四屆花博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第六屆中國蘑菇節不久前剛剛圓滿落幕。與往屆相比,本屆中國蘑菇節起點更高,形式更活,內容更多,特色更鮮明,成效更顯著,為漳州贏得“世界食用菌罐頭之都”榮譽稱號做出積極貢獻。
注重品牌效應,業界嘉賓客商云集
從2007年以來,一年一屆的中國蘑菇節立足于地方產業優勢,品牌效應不斷擴大,成為亞洲地區規模最大的國際知名品牌行業盛會,同時也為漳州贏得“中國蕈業名城”、“中國菇都”、“中國罐頭之都”贊譽發揮重要作用。
國際蘑菇學會主席格雷格·西蒙、世界食用菌生物學及其產品學會前副主席張樹庭、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農業部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張金霞等來自國內外食用菌生產、加工、流通、科研,以及機械設備等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共1200多人參加第六屆中國蘑菇節,其中來自北京、上海、重慶、云南、遼寧、浙江、河北、新疆、寧夏、內蒙古等20個省(市、自治區)客商600多人,來自臺灣、香港等地客商200多人,來自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荷蘭、日本、韓國等國外賓50多人。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為第六屆中國蘑菇節題寫賀詞:“農業交流合作,兩岸共創雙贏!”
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會長邊振瑚說:“如今的中國蘑菇節,為海內外食用菌業界的朋友們搭建行業信息交流和商貿合作的平臺。在各方面的努力下,中國蘑菇節的品牌效應不斷提升,已經成為我國食用菌產業交流和溝通合作的大平臺,成為海峽兩岸食用菌產業交流的窗口和紐帶。”
注重科技創新,提升行業科技含量
在全國各地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大力推行科技創新,科學發展的背景下,第六屆中國蘑菇節更加注重專業會議科技創新的前瞻性和實效性,更加注重對新品種、新技術、新機械、新信息的引進與交流。
本屆安排的國際食用菌菌種研討會、中國食用菌工廠化產業聯誼會,以及雙孢蘑菇、杏鮑菇、食用菌機械設備圓桌會議,邀請來自國內外的食用菌菌種專家與會,對種植、產品、加工、設備等信息進行交流,探討如何借鑒食用菌產業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先進經驗,提升我國食用菌菌種管理水平。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在研討會上為中國食用菌“正名”,“希望將食用菌類稱作菌類作物,使其和稻田作物、油類作物具有同等地位。”日本食用菌菌種協會會長郡山賢提出,“希望政府能在法律層面對相關的條文加以細化,為參與食用菌雜交培育的企業和科研機構提供更多更詳盡的保障。”
在中國蘑菇節強有力的推動下,漳州農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企業相繼成立食用菌專門研究機構,不斷增強漳州食用菌產業科技含量,闖出一條菇業工廠化生產的新路子,尤其是杏鮑菇等珍稀食用菌工廠化栽培生產方式,被業界稱為“漳州模式”,在第六屆中國蘑菇節贏得國內外嘉賓的一致贊譽。
組委會還積極為漳州企業爭取院士工作站落戶項目,福建東方集團、福建綠寶集團在開幕式上分別被授予“福建省院士專家工作站”。
注重綠色健康,促進普通大眾消費
漳州食用菌經過多年發展,建成全國最大的雙孢蘑菇、杏鮑菇、白背木耳等生產、加工(罐頭)和出口基地,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菇都”、“中國罐頭之都”,同時造就許多菌類美食的烹飪高手,為百姓餐桌增添時尚、健康、綠色的精品佳肴。
第六屆中國蘑菇節特別打造“食尚漳州·舌尖上的美·美麗廚娘選拔大賽”系列活動。大賽啟動后,共有229人參加比賽,數萬名群眾觀看比賽,掀起百姓大眾吃菇熱潮,普及綠色食品健康教育。
針對“未來食用菌發展必須以食用菌深加工和消費市場為依托”的業界共識及臺灣的先進經驗,第六屆中國蘑菇節還舉辦海峽兩岸食用菌(菇類)生技養生產業聯誼會,重點介紹臺灣菇類生技養生產業概況,充分展示臺灣菇類產業精品,讓世人分享臺灣菇類生技養生產品。
本屆展館設置也充分體現“綠色健康、百姓消費”的意蘊。針對市民咨詢“這么多品種,要怎么吃才營養健康”的問題,組委會編印專刊,介紹食用菌生產歷史與文化、營養與烹飪技巧。與此同時,漳州食用菌產業協會也編印杏鮑菇等食用菌菜式食譜100例,在來賓及市民中分發。
國際蘑菇學會主席格雷格·西蒙說,“中國現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食用菌(蘑菇)消費國。今年在北京舉辦的國際食用菌盛會,也提到了漳州的食用菌在中國所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漳州的蘑菇節已經成為中國乃至全世界一個非常大的盛會,漳州因此也成為世界食用菌大都市。在這里,各位代表既可以品嘗到各種食用菌的鮮味,又可以交流到各種食用菌種植的經驗,謀取更大的發展。”
注重物暢其流,推動農業物流建設
第六屆中國蘑菇節獨立辦展,舉辦場地也有別于往屆,設在龍文區內的海峽兩岸農產品物流城(簡稱“海峽農博匯”)。在項目設置和宣傳安排方面,組委會充分考慮海峽農博匯的建設與發展的需求,除了中國蘑菇節常規的項目和宣傳外,增設海峽兩岸現代農業物流產業高峰會議等內容,并加大人財物投入,加大宣傳推介。
海峽兩岸現代農業物流產業高峰會議邀請國內外行業主管、協會、企業代表與會,為海峽農博匯宣傳造勢,對進一步促進海峽兩岸農產品物流產業合作,推動漳州現代農業物流產業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國內外100多家媒體報道峰會盛況,與會企業紛紛表示到漳州投資農業物流及與海峽農博匯合作發展的意向。日前,峰會組委會秘書處正在轉化峰會成果,認真做好后續跟進工作,探索成立漳州市現代農業物流產業發展基金,爭取國家引導資金支持。
實踐證明,在現代農產品物流集散中心舉辦中國蘑菇節,不但可以擴大中國蘑菇節的舉辦規模,同時也可以推動海峽農博匯乃至全市現代農業物流與市場建設,實現多贏態勢。
中國物流與采購協會副會長周林燕說:“漳州具有發展農業物流得天獨厚的優勢,此次高峰會議選擇的時間點非常好,這對漳州成為海峽兩岸農業物流交流的橋頭堡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注重持續發展,助推全產業鏈升級
據資料顯示,2011年,漳州全市食用菌產業(包括種植、加工、機械、包裝等)總產值逾70億元人民幣,比5年前的2007年舉辦第一屆中國蘑菇節時增長7倍,其中食用菌鮮品(品種20多個)總產量45萬噸,食用菌鮮品及其加工品總產量皆占全國20%,出口量占全國40%;食用菌罐頭總產量23萬噸,占世界總產量三分之一強(全世界、全國、全省總產量分別為60萬噸、35萬噸、25萬噸),雙孢蘑菇及其罐頭制品出口量占全國90%和80%,食用菌機械產量占全國40%。
針對今年國內食用菌工廠化發展現狀和困境,第六屆中國蘑菇節設置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食用菌工廠化專業委員會聯誼會,重點探討我國食用菌工廠化發展的熱點、難點,以及將面臨的困境,尋找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同時,與時俱進,首次在國內食用菌業界舉辦2012中國食用菌工廠化產業聯誼會(投融資專場),為食用菌產業和資本搭建交流互動平臺,有效促進食用菌產業又好又快,健康持續發展。
在展會功能的設置上,第六屆中國蘑菇節除了設專業展和專業會議外,也充分考慮獨立辦會展的可持續性,做了商業及文化活動配套,主要有風味美食、名優特展、文娛活動、易菇網友見面會、主題書畫展(含少兒畫展),以及電音三太子、大鼓涼傘,從而使本屆展會既成為“行業的盛會”,同時也成為“市民的節日”。
據統計,第六屆中國蘑菇節期間,當地企業與客商簽訂食用菌及其加工制品、機械、原輔材料購銷協議合計21億元人民幣,有效推進漳州全市食用菌產業健康持續發展。
在開幕式上,國際蘑菇學會主席格雷格·西蒙向漳州授予“世界食用菌罐頭之都”牌匾,標志著漳州食用菌產業在贏得“中國菇都”、“中國罐頭之都”榮譽稱號的基礎上,增添了一張極富含金量的世界級名片。
漳州在會上還提出食用菌產業今后發展目標:按照工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的發展方向,依靠科技進步,面向國內外市場,加大扶持力度,不斷整合提升,爭取早日實現年總產值100億元人民幣,把食用菌產業打造成漳州現代農業和食品工業的又一亮點和名片。
注重有序運作,積累寶貴會展經驗
第六屆中國蘑菇節延續往屆“政府主導,市場運作”辦會模式,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成立第六屆中國蘑菇節籌委會及其辦公室,辦公室下設工程建設、招商招展、展務現場、會務后勤、宣傳策劃、道路交通、安全保衛、環境整治等8個工作組。作為舉辦現場所在地的龍文區政府,也明確提出“當好東道主,辦好蘑菇節”工作要求,組織有關部門積極支持參與第六屆中國蘑菇節各項籌備工作。
針對第一次在新地點舉辦國際展會的新情況,籌委會辦公室科學定位,未雨綢繆,合理安排,有序運作,確保第六屆中國蘑菇節圓滿成功,各項活動主題鮮明,內容豐富,贏得國內外來賓廣泛贊譽,吸引國內外媒體廣泛關注。
國內外100多家新聞媒體、專業刊物和網站對第六屆中國蘑菇節盛況和漳州食用菌產業發展情況進行廣泛報道。截至目前,關于第六屆中國蘑菇節的新聞,報紙雜志及互聯網已經達到2000多條,實現中國蘑菇節讓世界關注中國菇都的年度品牌效應,為漳州舉辦展會積累寶貴的經驗。
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會長邊振瑚說,“第六屆中國蘑菇節引進國內外智力資源,凝聚行業力量,統一思想認識,破解我國食用菌產業當前所面臨的突出問題和困境,令與會者掌握最新的生產和市場資訊,結識更多的合作伙伴,對于我國食用菌產業的健康發展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