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派的小洋樓在荊新線旁拔地而起;水泥公路通組到戶;太陽能路燈、健身廣場等公用設施一應俱全;轎車、空調、太陽能熱水器進入了普通家庭……行走在沙洋縣高陽鎮垢冢村,村民們臉上自然洋溢出的那份幸福讓人羨慕,而這份幸福源自種植金針菇。
垢冢村是一個合并村,上世紀60年代接納了一批丹江口水庫移民。由于人均耕地面積少,垢冢村曾是沙洋縣有名的貧困村。十多年來,垢冢村村委會針對當地家家戶戶種田、養黃牛的特點,發展食用菌生產,走出了一條“秸稈養牛—牛糞種菇—菇料還田”的循環經濟之路。
12月9日,記者在垢冢村的金針菇種植大棚中看到,李維松一家人正忙著給金針菇澆水、采摘一簇簇長成的鮮菇。
在攀談中,記者了解到,起初李維松是在自家門前用尼龍布搭建的小棚里種菇,但遇上刮風下雪菇棚常出現倒塌,保溫性能也不好,產量上不去,效益比不上外出打工。隨后,村委會集中建起了食用菌基地,李維松投入4萬元租賃了2個380平方米的大棚,種菇2.6萬袋,每袋比以前多產菇0.25公斤,純利潤達5萬多元。
“李維松是我們村有名的種植能手,今年數他家的金針菇種植數量最多、長勢最好!”垢冢村黨支部書記李清泉介紹,全村共有628戶,種植金針菇、雙孢菇等食用菌的農戶就有413戶,約占總戶數的2/3。去年,全村種植金針菇500萬袋,生產雙孢菇30多萬公斤,戶均增收1.5萬元以上;今年,全村的食用菌大棚已發展到44個,參與種植食用菌的農戶人均收入有望突破2萬元。
垢冢村村民的收入在增加,村集體經濟也發展地如火如荼。今年,垢冢村集體經濟收入從30萬元增加至50萬元。“與其他村相比,我們仍有很大差距。”垢冢村黨支部書記李清泉說,“今年我跑了一趟四川省,考察食用菌種植、加工產業。今后,垢冢村也要逐漸走上抱團闖市場、發展食用菌加工的道路,爭取提前完成黨的十八大提出的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標。”
垢冢村是一個合并村,上世紀60年代接納了一批丹江口水庫移民。由于人均耕地面積少,垢冢村曾是沙洋縣有名的貧困村。十多年來,垢冢村村委會針對當地家家戶戶種田、養黃牛的特點,發展食用菌生產,走出了一條“秸稈養牛—牛糞種菇—菇料還田”的循環經濟之路。
12月9日,記者在垢冢村的金針菇種植大棚中看到,李維松一家人正忙著給金針菇澆水、采摘一簇簇長成的鮮菇。
在攀談中,記者了解到,起初李維松是在自家門前用尼龍布搭建的小棚里種菇,但遇上刮風下雪菇棚常出現倒塌,保溫性能也不好,產量上不去,效益比不上外出打工。隨后,村委會集中建起了食用菌基地,李維松投入4萬元租賃了2個380平方米的大棚,種菇2.6萬袋,每袋比以前多產菇0.25公斤,純利潤達5萬多元。
“李維松是我們村有名的種植能手,今年數他家的金針菇種植數量最多、長勢最好!”垢冢村黨支部書記李清泉介紹,全村共有628戶,種植金針菇、雙孢菇等食用菌的農戶就有413戶,約占總戶數的2/3。去年,全村種植金針菇500萬袋,生產雙孢菇30多萬公斤,戶均增收1.5萬元以上;今年,全村的食用菌大棚已發展到44個,參與種植食用菌的農戶人均收入有望突破2萬元。
垢冢村村民的收入在增加,村集體經濟也發展地如火如荼。今年,垢冢村集體經濟收入從30萬元增加至50萬元。“與其他村相比,我們仍有很大差距。”垢冢村黨支部書記李清泉說,“今年我跑了一趟四川省,考察食用菌種植、加工產業。今后,垢冢村也要逐漸走上抱團闖市場、發展食用菌加工的道路,爭取提前完成黨的十八大提出的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