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尊銅像鐫寫“本分”
大凡見有農家院壩里搭著3、4座半圓狀輕體菇棚,來過一次的人就知道這是進了隨州地界。冬季的隨州農村,從平原到山區,即使開車跑上一兩天,那院壩菇棚的場景都不會在視野中斷線。其注解詞是:30多年前,隨州的農民還沒幾人聽說過食用菌能人工栽培,但現在隨州卻是湖北乃至我國中南地區最大的香菇生產地、加工集散地、出口地。
邊銀丙教授告訴筆者,從進華中農大讀研實習,到他當教授帶學生,隨州一直是他校園之外最熟悉的土地。因為這里是他的老師、被隨州農民頌為“菇神”的楊新美教授20多年傳薪播火、服務農民的地方。2005年楊新美先生去世后,當地菇農自發捐款為他鑄造的銅像,如今就矗立在隨州食用菌產業的發源地,三里崗鎮一個叫吉祥寺村的村頭廣場。
隨州的菇農、菇商,無人不知楊新美。他們說,沒有楊先生,就沒有隨州的食用菌;沒有華中農大師生30年如一日的科技服務,就沒有今天隨州的食用菌產業。
在距隨州300公里外的三峽宜昌,也有一尊同樣是當地農民捐建的華中農大教授銅像,他是被橘農尊為“中國柑橘之父”的章文才教授。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這是一段半個世紀的服務之旅。那里橘農們至今歷歷不忘的,是章先生生前在90歲高齡還帶著學生活躍在三峽,爬坡鉆林,手把手地教他們種植、管理柑橘的身影。為實現章文才先生“柑橘富民”的心愿,近些年來,他的學生、現任華中農大校長鄧秀新院士繼續帶領著科技服務團隊,把柑橘新品種從湖北推廣到了湖南、江西、四川、云南等柑橘主產區,現已累計創造經濟效益30億元以上。
如今,楊新美先生和章文才先生的銅像不僅矗立在遠方的農村,還被華中農大學子矗立在了自己的校園之中。田野與學府間諄諄對望的四尊銅像,成為了華中農大學人“立地”情懷的最好寫照,也成為了學校激勵晚輩學人修身做人、進而立己達人治學報國的最好精神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