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學在加工天麻
“這些天麻雖然是人工栽培,但全部是仿效野生天麻的生長環境進行培植的。所有栽培的農戶全利用深山密林中的土地作為天麻培植的窖床。今年挖出來的天麻最大有1斤重的,一般3個、4個達2斤的很普遍。”近日,記者來到重慶黔江區馬喇鎮龍溪村三組陳正學的天麻基地,正在用高壓水槍沖洗天麻的陳正學向筆者介紹。
任村支書9年 村里特色產業并舉
2011年,陳正學從村支部書記辭職后,村民仍很親切地喊他“陳書記”。
“今年天麻產量還算可以,種一個平方米可達到20斤以上,農戶把種子錢和菌種除去外,按目前的市場價可收入300多元。”陳正學放下手頭的活,指著院壩里堆著的一大堆、正待加工的天麻說。
據了解,今年46歲的陳正學在1998年入黨,從2002年擔任龍溪村支部書記,一干就是9年,直到去年辭去村支部書記職務。任職期間,他先后在村里發展蠶桑、魔芋、山芋等特色產業,還探索出利用當地廣闊的高山林地作為野生天麻種繁育基地,使龍溪村特色產業從無到有的一次革新。
目前,在龍溪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項特色產業。今年,在馬喇鎮的龍溪村和五里鄉的五里村已發展有6戶人工天麻種植戶,面積達700平方米,每平方可收入300元。計劃在明年發展天麻種植戶1000戶,輻蓋兩個鄉鎮、5個村(居)委。
不當村支書 樂當村民技術指導
“當村干部期間,只是嘴上說的太多,親自去田間操作的少。雖然村里的產業有了起色,農戶也實現了增收,但農戶在種植技術上始終不能過關,源于缺少一個農村科技型人才的帶動。”陳正學一本正經地地說。
辭去村支部書記的陳正學,辭職卻沒有辭責,仍然發揮一個農村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專門從事農村產業的技術攻關,他不僅自費到外地學習特色產業種植技術外,還購買相關科技書籍、科普光碟等學習資料。
“今年,我種植的30個平方的天麻,可賣8000元。多虧了陳書記給從栽到收給我進行技術指導,才有了今天的收成。”該鎮高爐村的楊太勝樂呵呵地說到。
據悉,楊太勝富人家里并不寬裕,除了一些傳統的種養殖業,家里基本沒有其他收入來源,今年在陳正學的鼓勵和支持下,他利用房前屋后的閑置林地,種植了30平米的天麻種子,在陳正學的技術指導下,通過精細管理、精心培育,今年初次種植的天麻終于迎來了大豐收。
蓮花社區的天麻種植戶周顯福,一樣是陳正學新發展的種植戶,由陳正學提供種子、菌種、菌材輔料等全套種植材料,負責技術指導,既學會了天麻種植技術,又成為當地的致富典型。
該鎮分管特色產業的副鎮長汪文雅說,陳正學掌握了仿野生天麻種植和加工技術,又有銷售市場。明年計劃在龍溪、杉樹、印盒等村,發展種植300畝。讓農戶獲得較好效益,為老百姓探索更好的致富路。
建種植基地 收購加工一條龍服務
據區供銷社副主任謝紅軍介紹,陳正學除了自己種植天麻,還帶動農戶大面積種植。他利用自己注冊的灰千魔芋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平臺,為農戶提供種子、提供菌種、提供技術、包產品回收。農戶只出土地和勞力,無任何風險。
為使更多的農戶掌握科技知識,實現科學規劃、科學種養,陳正學與農戶聯合種植天麻的模式,由陳正學為農戶提供天麻種、菌種,負責技術指導,收獲時的商品麻與農戶對半分成,種麻全歸農戶。農戶可以在休閑之余,利用房前屋后的林地收入幾千上萬元。這種零風險的種植,大多農戶都欣然接受。
時下正是農戶采收天麻的季節,陳正學趕在今年10月前就建起一個200余平方的天麻加工場,集天麻種植、加工、產品研發、銷售為一體的種植基地。
為了讓農戶學會天麻種植技術,陳正學除了親自上門指導外,還先后開辦了3期種植技術培訓班,對農戶進行仿野生天麻栽培、菌材林撫育等技術培訓。真正實現了農民增收,生態得到有效保護的多贏目的。
陳正學說,由于在天麻種植技術上普及了環保節材的仿野生天麻種植技術,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對生態的破壞,有效地保護了環境,實現了天麻產業發展與生態建設協調發展的又一個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