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一場醞釀已久的秋雨,并沒有打攪蛟河市黃松甸鎮人們的好心情。
在上書“中國黑木耳之鄉蛟河黃松甸”的巨幅牌匾下,人們正在忙著進行秋木耳最后的采摘。坐落在不遠處的黃松甸食用菌市場,也還沉浸在上個月那一場全國規模最大食用菌展洽會的幸福中。各地口音和蛟河味道十足的普通話討價還價,時不時爆發出交易成功的爽朗笑聲。“今年全鎮黑木耳產值8.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萬元。”在9月28日,本報記者第一次來到黃松甸時,副鎮長李建忠挺直腰桿這樣說,黃松甸鎮食用菌產業鏈成型的背后,正是得益于蛟河市委市政府獨到的執政思路“干部趟路,群眾致富”。而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也認為,“干部趟路,群眾致富”是蛟河黑木耳產業最有力的保障。
9月28日,蛟河市通往黃松甸的高速公路兩旁叢林盡染,細雨中,沿途黃松甸鎮的山前屋后空地上,一排排一片片的菌袋上冒出的木耳,在雨中散發著敦厚的生機。59歲的趙連海老人,冒雨摘撿黑木耳。“這是春茬再發的,不太多,趁著下雨好撿。”老人說,他今年種了4萬個菌袋,平時他和老伴兩人侍弄,特別忙的時候,兒女來幫忙。“天天都閑不著 。”趙連海老人說,過年的時候還要發酵菌種,和他一樣,黃松甸的農民已經告別農閑很久了。
在蛟河市農業局提供的資料上顯示: 2011年,黃松甸鎮的黑木耳干品產量達到9000噸,全鎮從事黑木耳生產、加工、銷售的農戶占全鎮農業戶數的95%以上。而在16年前,幅員62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74米的黃松甸鎮,還正在受著無霜期短、晝夜溫差大的困擾。“當年我們的玉米畝產500公斤左右,這還算高產。”原黃松甸鎮黨委書記、現任蛟河市就業局局長的韓香泉對記者說,怎樣能在這樣惡劣的自然情況下進行創富,當地政府煞費苦心。
在嘗試過種植旱煙、土豆、甜菜等最經濟作物終宣告失敗之后,在上個世紀70年代黃松甸人就開始嘗試的人工黑木耳栽培,再次回到了人們的視線。“黃松甸地處高寒山區,冬季寒冷漫長,夏季晝夜溫差較大,這些都是優質木耳生長的必要條件。”李玉院士對記者說,黑木耳屬于喜涼厭熱的作物,當地的冷恰是一種獨特的資源,而且豐富的林業資源為食用菌產業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觀條件。隨后,李玉又有了一個新的身份,黃松甸鎮種植黑木耳的技術總顧問。
在黃松甸種植黑木耳的可行性得到了專家的認可,而鎮政府號召農民栽培黑木耳時,卻艱辛異常。過去幾年的經濟作物選擇失敗讓大家都半信半疑。這時候,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出現了。
時任黃松甸鎮鎮長的崔成說,1996年,上級給的任務是主抓黑木耳產業,那就一定要弄出個動靜來。在第一年僅限于各村一把手進行的小規模種植中,大多數以失敗告終,此時崔成和李建忠勢成騎虎,“頂著壓力還得上,要不沒臉見人。”于是,崔成和李建忠都開始和木耳打起了交道。
當年在鎮政府不遠處,崔成租了一塊土地。按照李玉教授教的技術,崔成和另外幾名干部,開始栽培黑木耳。在基地里,崔成和另外幾名干部,備料、接菌、滅菌、配置營養基、下地、分床、澆水……1997年7月1日,全鎮的黨員來基地參觀。“總共3000多菌袋,我把栽培成功和失敗的菌袋都擺在那里,事實證明成功的幾率大。”李建忠說,大伙都信服了,此時這種黨員干部帶頭進行的規模種植,讓更多的人看到了希望。隨后,越來越多的黃松甸人開始對人工栽培黑木耳躍躍欲試。而鎮里隨之成立了食用菌技術推廣站,不厭其煩地為農民做著技術指導。此時,蛟河市方面的扶植力度也潮水式地涌入黃松甸。“市里幫助申請貸款、購買滅菌器材、包裝機器。”李建忠告訴記者,那時,一條食用菌產業鏈已經在黃松甸初現雛形。此后幾年,黃松甸的黑木耳每年以成百萬成千萬袋遞增。木耳產量遞增后,銷路問題隨之而來。
通過當地的“背包經紀人”遠走外地,黃松甸黑木耳零星地進入市場??梢粫r間,滿山遍野都是黑木耳,光靠這些背包經紀人,遠遠供大于求。“市場不能光掌握在他們手中,要讓外地人進來。”韓香泉對記者說,2004年黃松甸的黑木耳迎來了轉折點。2004年,在蛟河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黃松甸食用菌市場破土動工。“建大市場也是改變從前外銷一條腿走路到外銷、內銷兩條腿同時走路,把全國的客商請到黑木耳的產地來。”韓香泉回憶起當年破土動工的情景,依舊難掩激動。
當初3000多平方米的大市場,隨著逐年發展,現今市場占地面積近10萬平方米,建筑面積6.5萬平方米。“當初做木耳生意的不到5家,大家都在觀望,不敢貿然投資,當時市委決定,干部帶頭買攤位。一年后,效益客觀。市委又下令干部撤出,上農民進入市場經營?,F在已經突破600家了。”韓香泉告訴記者。走在大市場內,一排排整齊的平房,家家開門做木耳經銷生意。在經銷商姜傳民的店鋪內,地上堆著如小山一樣高的黑木耳。“今年收上來的行情比往年高,木耳價也高,黑山的品種價最貴。”姜傳民說。
而此時來自上海的客商韓先生,正捧著黃松甸本地產的“黑山木耳”仔細查看,韓先生介紹,他做山貨生意已經20多年,全國四大山貨市場都跑遍了,而他進購黃松甸的木耳已經近10年,每年木耳成熟時,他都會到東北進購木耳。“黃松甸的木耳很被認可,質量過關。”韓先生說。在大市場內,像姜傳民這樣的經銷商已經超過600家,“當初市場成立的時候來租房子的不超過5個。”韓香泉告訴記者。
與此同時,整個蛟河都在為黑木耳尋找出路。韓香泉回憶,當年只要全國各地關于食用菌的展會、洽談會,鎮政府都會派人參加,印制很多傳單在展會發放。“跟一些大的展位廠家套近乎,在旁邊擺放黑木耳成品,宣傳黃松甸黑木耳的好處。”韓香泉說,當年給農民賣木耳已經成了鎮政府的中心工作。“我們各個村的書記,經常往華東五市跑。”韓香泉告訴記者,自2007年以來,蛟河市黃松甸鎮先后舉辦了五屆食用菌產品展示洽談會。“還來過外國朋友。”副鎮長李建忠介紹,黃松甸鎮黑木耳產業帶動了本地及周邊地區居民從事食用菌生產、勞務、運輸、生產資料經銷、餐飲服務等多項產業的發展,直接和間接解決社會就業5000余人,拉動了本地區經濟和各項事業的快速發展。
目前,黃松甸食用菌大市場已經成為全國軟、硬件配置最好的食用菌專業批發市場之一,填補了吉林省內空白,全國食用菌系列產品集散地格局已基本形成。
“在全鎮打造標準化示范區,促進產業提質升級。”談及黃松甸的未來,副鎮長李建忠說,食用菌市場隨著木耳產量和影響力提升,面積逐漸增加,為了確保食用菌產業健康、持續發展,鎮政府采取多項措施,黑木耳產業朝集約化、深加工方向發展,延伸產業鏈條,提升經營理念,保證產業不斷升級。
“下一個十年,黃松甸將從食用菌大鎮變成食用菌強鎮。”李玉院士這樣對記者說。
在上書“中國黑木耳之鄉蛟河黃松甸”的巨幅牌匾下,人們正在忙著進行秋木耳最后的采摘。坐落在不遠處的黃松甸食用菌市場,也還沉浸在上個月那一場全國規模最大食用菌展洽會的幸福中。各地口音和蛟河味道十足的普通話討價還價,時不時爆發出交易成功的爽朗笑聲。“今年全鎮黑木耳產值8.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萬元。”在9月28日,本報記者第一次來到黃松甸時,副鎮長李建忠挺直腰桿這樣說,黃松甸鎮食用菌產業鏈成型的背后,正是得益于蛟河市委市政府獨到的執政思路“干部趟路,群眾致富”。而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也認為,“干部趟路,群眾致富”是蛟河黑木耳產業最有力的保障。
9月28日,蛟河市通往黃松甸的高速公路兩旁叢林盡染,細雨中,沿途黃松甸鎮的山前屋后空地上,一排排一片片的菌袋上冒出的木耳,在雨中散發著敦厚的生機。59歲的趙連海老人,冒雨摘撿黑木耳。“這是春茬再發的,不太多,趁著下雨好撿。”老人說,他今年種了4萬個菌袋,平時他和老伴兩人侍弄,特別忙的時候,兒女來幫忙。“天天都閑不著 。”趙連海老人說,過年的時候還要發酵菌種,和他一樣,黃松甸的農民已經告別農閑很久了。
在蛟河市農業局提供的資料上顯示: 2011年,黃松甸鎮的黑木耳干品產量達到9000噸,全鎮從事黑木耳生產、加工、銷售的農戶占全鎮農業戶數的95%以上。而在16年前,幅員62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74米的黃松甸鎮,還正在受著無霜期短、晝夜溫差大的困擾。“當年我們的玉米畝產500公斤左右,這還算高產。”原黃松甸鎮黨委書記、現任蛟河市就業局局長的韓香泉對記者說,怎樣能在這樣惡劣的自然情況下進行創富,當地政府煞費苦心。
在嘗試過種植旱煙、土豆、甜菜等最經濟作物終宣告失敗之后,在上個世紀70年代黃松甸人就開始嘗試的人工黑木耳栽培,再次回到了人們的視線。“黃松甸地處高寒山區,冬季寒冷漫長,夏季晝夜溫差較大,這些都是優質木耳生長的必要條件。”李玉院士對記者說,黑木耳屬于喜涼厭熱的作物,當地的冷恰是一種獨特的資源,而且豐富的林業資源為食用菌產業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觀條件。隨后,李玉又有了一個新的身份,黃松甸鎮種植黑木耳的技術總顧問。
在黃松甸種植黑木耳的可行性得到了專家的認可,而鎮政府號召農民栽培黑木耳時,卻艱辛異常。過去幾年的經濟作物選擇失敗讓大家都半信半疑。這時候,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出現了。
時任黃松甸鎮鎮長的崔成說,1996年,上級給的任務是主抓黑木耳產業,那就一定要弄出個動靜來。在第一年僅限于各村一把手進行的小規模種植中,大多數以失敗告終,此時崔成和李建忠勢成騎虎,“頂著壓力還得上,要不沒臉見人。”于是,崔成和李建忠都開始和木耳打起了交道。
當年在鎮政府不遠處,崔成租了一塊土地。按照李玉教授教的技術,崔成和另外幾名干部,開始栽培黑木耳。在基地里,崔成和另外幾名干部,備料、接菌、滅菌、配置營養基、下地、分床、澆水……1997年7月1日,全鎮的黨員來基地參觀。“總共3000多菌袋,我把栽培成功和失敗的菌袋都擺在那里,事實證明成功的幾率大。”李建忠說,大伙都信服了,此時這種黨員干部帶頭進行的規模種植,讓更多的人看到了希望。隨后,越來越多的黃松甸人開始對人工栽培黑木耳躍躍欲試。而鎮里隨之成立了食用菌技術推廣站,不厭其煩地為農民做著技術指導。此時,蛟河市方面的扶植力度也潮水式地涌入黃松甸。“市里幫助申請貸款、購買滅菌器材、包裝機器。”李建忠告訴記者,那時,一條食用菌產業鏈已經在黃松甸初現雛形。此后幾年,黃松甸的黑木耳每年以成百萬成千萬袋遞增。木耳產量遞增后,銷路問題隨之而來。
通過當地的“背包經紀人”遠走外地,黃松甸黑木耳零星地進入市場??梢粫r間,滿山遍野都是黑木耳,光靠這些背包經紀人,遠遠供大于求。“市場不能光掌握在他們手中,要讓外地人進來。”韓香泉對記者說,2004年黃松甸的黑木耳迎來了轉折點。2004年,在蛟河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黃松甸食用菌市場破土動工。“建大市場也是改變從前外銷一條腿走路到外銷、內銷兩條腿同時走路,把全國的客商請到黑木耳的產地來。”韓香泉回憶起當年破土動工的情景,依舊難掩激動。
當初3000多平方米的大市場,隨著逐年發展,現今市場占地面積近10萬平方米,建筑面積6.5萬平方米。“當初做木耳生意的不到5家,大家都在觀望,不敢貿然投資,當時市委決定,干部帶頭買攤位。一年后,效益客觀。市委又下令干部撤出,上農民進入市場經營?,F在已經突破600家了。”韓香泉告訴記者。走在大市場內,一排排整齊的平房,家家開門做木耳經銷生意。在經銷商姜傳民的店鋪內,地上堆著如小山一樣高的黑木耳。“今年收上來的行情比往年高,木耳價也高,黑山的品種價最貴。”姜傳民說。
而此時來自上海的客商韓先生,正捧著黃松甸本地產的“黑山木耳”仔細查看,韓先生介紹,他做山貨生意已經20多年,全國四大山貨市場都跑遍了,而他進購黃松甸的木耳已經近10年,每年木耳成熟時,他都會到東北進購木耳。“黃松甸的木耳很被認可,質量過關。”韓先生說。在大市場內,像姜傳民這樣的經銷商已經超過600家,“當初市場成立的時候來租房子的不超過5個。”韓香泉告訴記者。
與此同時,整個蛟河都在為黑木耳尋找出路。韓香泉回憶,當年只要全國各地關于食用菌的展會、洽談會,鎮政府都會派人參加,印制很多傳單在展會發放。“跟一些大的展位廠家套近乎,在旁邊擺放黑木耳成品,宣傳黃松甸黑木耳的好處。”韓香泉說,當年給農民賣木耳已經成了鎮政府的中心工作。“我們各個村的書記,經常往華東五市跑。”韓香泉告訴記者,自2007年以來,蛟河市黃松甸鎮先后舉辦了五屆食用菌產品展示洽談會。“還來過外國朋友。”副鎮長李建忠介紹,黃松甸鎮黑木耳產業帶動了本地及周邊地區居民從事食用菌生產、勞務、運輸、生產資料經銷、餐飲服務等多項產業的發展,直接和間接解決社會就業5000余人,拉動了本地區經濟和各項事業的快速發展。
目前,黃松甸食用菌大市場已經成為全國軟、硬件配置最好的食用菌專業批發市場之一,填補了吉林省內空白,全國食用菌系列產品集散地格局已基本形成。
“在全鎮打造標準化示范區,促進產業提質升級。”談及黃松甸的未來,副鎮長李建忠說,食用菌市場隨著木耳產量和影響力提升,面積逐漸增加,為了確保食用菌產業健康、持續發展,鎮政府采取多項措施,黑木耳產業朝集約化、深加工方向發展,延伸產業鏈條,提升經營理念,保證產業不斷升級。
“下一個十年,黃松甸將從食用菌大鎮變成食用菌強鎮。”李玉院士這樣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