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食用菌種植高峰期,基地每天蒸種達8000余斤,雇傭工人60多名,每天大約能裝1萬個食用菌栽培袋,去年,基地食用菌總產量達到15萬袋,創產值30余萬元,預計今年總產量可達17萬袋,總產值突破35萬元。”近日,在湯陰縣劉黃村食用菌種植基地,基地負責人李新平信心十足地告訴筆者。筆者還看到,菇農們有的在忙著蒸料,有的在忙著接種,有的在裝栽培袋,忙而不亂、有板有眼,到處一派繁忙的景象。
這是湯陰縣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的一個縮影。近年,該縣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實施“科技強菌”、“市場活菌”兩大戰略,使以食用菌為紐帶的農業生態循環經濟產業不斷壯大,菇農收入持續增加,逐步形成了布局區域化、生產規模化、經營一體化的產業格局,帶動了全行業食用菌產業化發展。
加強組織領導建設。湯陰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食用菌產業發展,把食用菌產業作為重點發展產業,列入農業發展規劃,在政策和經濟上給予支持,每年扶持發展食用菌的專項資金達到300萬元,還專門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意見》,制定了扶持獎勵政策,成立了湯陰縣食用菌循環經濟發展工作領導小組,推行領導目標責任制,細化量化目標任務,責任到人,有力地推動了食用菌產業的快速發展。
全面實施標準化生產。該縣大力實施標準化生產,提高產品品質,逐步完善了食用菌標準體系,使全縣食用菌標準化生產覆蓋率達到80%,目前,已建成食用菌標準化生產示范區8個,向基地、農戶輻射新品種、新技術、新理念,帶動基地產品和產業不斷升級,并且鼓勵食用菌企業和合作社申請注冊食用菌產品商標,現已注冊“一條腿”、“金瑞翔”、“易發”、“岳鄉鑫洋”、“易鄉鳳冠”等商標。
加快龍頭企業建設。該縣加大食用菌龍頭企業的扶持建設力度,先后培育湯陰豫鑫、健豐、匯元、創新、易祥、諾金等食用菌龍頭企業6家,經營業績和社會信譽良好,并獲得了HACCP、QS等相關認證,全縣食用菌龍頭企業年加工脫水金針菇1500噸,各種即食食品5000噸,金針菇掛面2000噸,年消化食用菌鮮品2萬余噸,占全縣食用菌總產量的20%以上,建立起了“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產業化經營模式,龍頭企業帶動農戶8000余戶。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該縣積極開發菌糠多種利用途徑,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資源—產品—再利用—再生產”的循環農業模式,提高了菌糠等食用菌下腳料的利用率,逐步形成了“玉米種植→玉米芯→木糖(醇)→木糖渣→食用菌→菌渣+雞糞→有機肥還田”和“麥秸+雞糞(牛糞)→食用菌→菌渣→有機肥還田”兩條循環經濟鏈條,每年轉化木糖渣2萬噸,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8萬余噸,可使5萬噸有機肥還田,實現了資源的再生、循環利用和無害化處理,推動了循環經濟的發展。
這是湯陰縣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的一個縮影。近年,該縣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實施“科技強菌”、“市場活菌”兩大戰略,使以食用菌為紐帶的農業生態循環經濟產業不斷壯大,菇農收入持續增加,逐步形成了布局區域化、生產規模化、經營一體化的產業格局,帶動了全行業食用菌產業化發展。
加強組織領導建設。湯陰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食用菌產業發展,把食用菌產業作為重點發展產業,列入農業發展規劃,在政策和經濟上給予支持,每年扶持發展食用菌的專項資金達到300萬元,還專門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意見》,制定了扶持獎勵政策,成立了湯陰縣食用菌循環經濟發展工作領導小組,推行領導目標責任制,細化量化目標任務,責任到人,有力地推動了食用菌產業的快速發展。
全面實施標準化生產。該縣大力實施標準化生產,提高產品品質,逐步完善了食用菌標準體系,使全縣食用菌標準化生產覆蓋率達到80%,目前,已建成食用菌標準化生產示范區8個,向基地、農戶輻射新品種、新技術、新理念,帶動基地產品和產業不斷升級,并且鼓勵食用菌企業和合作社申請注冊食用菌產品商標,現已注冊“一條腿”、“金瑞翔”、“易發”、“岳鄉鑫洋”、“易鄉鳳冠”等商標。
加快龍頭企業建設。該縣加大食用菌龍頭企業的扶持建設力度,先后培育湯陰豫鑫、健豐、匯元、創新、易祥、諾金等食用菌龍頭企業6家,經營業績和社會信譽良好,并獲得了HACCP、QS等相關認證,全縣食用菌龍頭企業年加工脫水金針菇1500噸,各種即食食品5000噸,金針菇掛面2000噸,年消化食用菌鮮品2萬余噸,占全縣食用菌總產量的20%以上,建立起了“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產業化經營模式,龍頭企業帶動農戶8000余戶。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該縣積極開發菌糠多種利用途徑,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資源—產品—再利用—再生產”的循環農業模式,提高了菌糠等食用菌下腳料的利用率,逐步形成了“玉米種植→玉米芯→木糖(醇)→木糖渣→食用菌→菌渣+雞糞→有機肥還田”和“麥秸+雞糞(牛糞)→食用菌→菌渣→有機肥還田”兩條循環經濟鏈條,每年轉化木糖渣2萬噸,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8萬余噸,可使5萬噸有機肥還田,實現了資源的再生、循環利用和無害化處理,推動了循環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