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來,由于人均可耕種土地面積少,男人外出打工成了云南省施甸縣姚關鎮很多農村家庭最主要的經濟來源。村里男人少了,村民小組的事務就由留守的婦女們來承擔,這使得該鎮159個村民小組中一度有103名小組長是女性。而近年來,這些留守婦女們不再僅僅滿足于做個家庭婦女和做點村里的事務,而是積極地扮演起了自主創新辦產業,拉動發展促增收的角色。
2006年,施甸縣開始發展食用菌產業。而在姚關鎮,婦女們從一開始就承擔起了發展這一產業的重任。經過幾年的努力,產業已覆蓋該鎮的8個村,種植農戶發展到153戶,種植規模達到390萬棒,實現產值1400萬元。然而此時,她們卻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難:來自外地的收購商在食用菌菌棒加工中對農戶提價打壓,產業發展一時受到了阻礙。
面對困難,姚關鎮的婦女們選擇了迎難而上,開始在有關部門和農科人員的幫助下,自主開發菌棒加工技術,并在2010年獲得了成功,擺脫了菌棒加工“受制于人”的局面。姚關鎮董龍村食用菌種植大戶樊騰衛的妻子告訴記者:“去年我種了15萬棒菌筒,收入18萬元左右。我有加工技術,幫助其他人加工菌棒還可以賺10萬元,兩項收入接近30萬元。除去勞務工的工資外,我家生物菌產業年收入不低于20萬元。”。
在施甸縣姚關鎮,婦女們已經成了發展食用菌產業、促進農村科技富民的生力軍。據施甸縣食用菌領導小組介紹,目前,姚關鎮有食用菌種植協會及合作社3家,建成種植面積10萬平方米的食用菌基地2個,全縣的食用菌種植業總產值已經超過1.2億元。
2006年,施甸縣開始發展食用菌產業。而在姚關鎮,婦女們從一開始就承擔起了發展這一產業的重任。經過幾年的努力,產業已覆蓋該鎮的8個村,種植農戶發展到153戶,種植規模達到390萬棒,實現產值1400萬元。然而此時,她們卻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難:來自外地的收購商在食用菌菌棒加工中對農戶提價打壓,產業發展一時受到了阻礙。
面對困難,姚關鎮的婦女們選擇了迎難而上,開始在有關部門和農科人員的幫助下,自主開發菌棒加工技術,并在2010年獲得了成功,擺脫了菌棒加工“受制于人”的局面。姚關鎮董龍村食用菌種植大戶樊騰衛的妻子告訴記者:“去年我種了15萬棒菌筒,收入18萬元左右。我有加工技術,幫助其他人加工菌棒還可以賺10萬元,兩項收入接近30萬元。除去勞務工的工資外,我家生物菌產業年收入不低于20萬元。”。
在施甸縣姚關鎮,婦女們已經成了發展食用菌產業、促進農村科技富民的生力軍。據施甸縣食用菌領導小組介紹,目前,姚關鎮有食用菌種植協會及合作社3家,建成種植面積10萬平方米的食用菌基地2個,全縣的食用菌種植業總產值已經超過1.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