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12月17日訊】眼下是食用菌生產旺季。連日來,常山縣食用菌科技示范園區內,員工們正忙著拌料、裝袋、接種、殺菌。縣食用菌辦公室徐立勝相告,自10月以來,園區內以碧盛、石龍、百康為首的幾家企業已生產金針菇、秀珍菇500多萬瓶(袋)。
墨守成規,農民種菇由熱變冷(小標)
二十年前,常山食用菌發展到頂峰。1984年“常山猴頭菇”在北京打響后,該縣食用菌產量、產值、效益連續6年翻番,1988年猴頭菇產量達2200噸,1991年金針菇產量達7000噸,居全國縣級之首。與之相比,近年來該縣食用菌生產有點“冷 ”。
何家鄉曾是聞名全縣的食用菌生產強鄉,其中江源、何家、樊家等村曾有70% 的農戶栽培食用菌,各村食用菌年收入均在100萬元以上,而今冬該鄉栽培食用菌的農戶卻很少。江源村現只剩下江平平一戶還是在天津市種菇。村主任洪厚良原來也是個老菇農,如今卻洗手不干了。農民不愿種菇、不想種菇的原因何在?洪厚良說:“栽培食用菌有一定的風險,如今每袋成本需0.5-0.6元,比過去高出一倍;農民的市場信息不靈,種起來又擔心銷路。”
廠方定產定銷、上門收購、技術人員下村輔導――芙蓉鄉嶺上埂村的老菇農們對十幾年前的食用菌生產模式記憶猶新,可如今生產、銷售全靠自己把握,行情摸不準就會虧本,哪還敢盲目發展?據了解,這個昔日食用菌專業村,也有多年沒人種菇了。
1992年到1998年,常山食用菌產業持續滑波,市場競爭激烈,出現了好菇滲水、互相壓價、自砸牌子等現象,效益急劇下降。全縣24個鄉鎮食用菌基地只留下湖東、何家兩鄉部分農戶栽培,全縣食用菌栽培量跌到200萬袋。
提升產業,生產向園區集聚(小標)
常山縣食用菌辦公室黃良水介紹,2001年3月,常山縣投資創辦食用菌科技示 范園區,通過引進企業、人才、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向園區集聚,形成產業集群。碧盛、石龍、百康等食用菌生產加工企業率先入駐園區。“石龍”入園后把200噸鹽漬猴頭菇和猴頭干品銷往臺灣與日本,還抓住商機,投資100萬元增添了裝袋機、拌料機、溫度數據記錄儀和節能烘干設備等,栽培秀針菇300多萬袋。這種機械化操作、規模化生產、現代化管理的方式為企業增加了活力。縣食用菌研究所入園時,原是3萬元注冊資金,現已發展成500余萬元固定資產、占地46.9畝的農業龍頭企業。目前該園區已投入資金1500萬元,建起1600多平方米實驗大樓、1000平方米菌種生產車間、9700平方米菇房和1000平方米工廠化生產大棚,年生產菌種100多萬瓶,優質菌種供應率占全縣的80%。
與此同時,白石、招賢、新昌三個鄉鎮也分紛紛建起食用菌園區,其中招賢、新昌兩個園區的38戶農民今冬已生產金針菇、猴頭菇134萬袋。菇農戶均純收入達
到1.8萬元。
重振雄風,關鍵仍在引導扶持(小標)
11月初,該縣出臺食用菌產業扶持政策:凡在該縣境內從事食用菌規模生產經營的農戶、企業或在縣外建基地的常山籍農戶,年栽培常規品種食用菌總量2萬袋以上、50萬袋以下的大戶,給予生產成本貸款利息50%的補助;50萬袋以上的大戶和企業給予貸款貼息補助。對新建年栽培量10萬袋以上、建筑投資10萬元以上的鄉鎮園區,給予基礎設施建設補助。對新發展深加工企業年生產規模達100噸的,給予技改項目貸款貼息補助。對出口加工企業,按縣有關政策規定執行。對年銷售鮮菇500噸以上的販銷大戶和食用菌年栽培總量500萬瓶袋以上的強鄉鎮、100萬瓶袋以上專業村,縣政府給予表彰和獎勵。
常山縣食用菌辦公室人員分析,企業與農戶“聯姻”,“企業+園區+農戶”模式能將技術輔導延伸到戶,幫助菇戶解決場地、資金、信息等困難。新昌鄉黃塘村、新鋒村通過集體流轉土地,建造標準菇房,然后統一租給農民種菇,今冬該園區35戶農民栽培了110萬袋金針菇。
據悉,該縣現有菇農約6000人,大多依托8家農業龍頭企業,全縣食用菌年產量達到2萬噸。(衢州日報 記者 周華誠 通訊員 朱愛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