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大羅密鎮食用菌,讓買主盯上了。一年外銷蘑菇千余噸,今冬,蘑菇還沒“冒頭”,訂單就紛沓而至。
人工育蘑迅疾發展―――多虧了食用菌經紀人王康軍。
王康軍是當地“倡導”育蘑、販蘑第一人。十六年前,他扣大棚種蔬菜,跑市場,找銷路,發現山蘑搶手。可山蘑一年一季,他便琢磨著:能不能人工育蘑,讓一季變四季都為咱賺錢。
幾經波折。大羅密首批人工蘑菇上市。落雪季節,王康軍騎車四處推銷。兩三個點轉下來,蘑菇兜售一空。村民郭春元,外欠債務萬元,生活窘困。學著種蘑菇,年收入四五萬元。
短短幾年,育蘑戶增至數十家,小蘑菇氣候初成。
王康軍“倒騰”蘑菇有招。香菇初上市沒人認,他便贈送品嘗。果真,味道鮮美,新品種美名不脛而走。久之,方正、依蘭、通河,周邊人都吃開了大羅密蘑菇。
畢竟,巴掌大個地方。市場很快飽和,蘑菇價格走低。王康軍便將目光瞄向省城。
事情的進展并不一帆風順―――山區俏銷的榆黃蘑,在省城卻鮮有問津,銷售受阻。收購的蘑菇,成箱傾倒。
王康軍索性寄宿小旅店,常駐哈爾濱。午夜時分趕去接貨,凌晨兩點蹲點銷售。在蔬菜批發市場里,傳著他的聲聲吆喝:“大羅密鮮蘑啦!”“大羅密鮮蘑啦!”先是,吆來了買主,漸而,吆出了品牌。
早市剛散,王康軍與幾個經紀人又直奔哈市各大超市、蔬菜市場、飯店推銷,他們管這叫“見縫插針”。幾經努力,最終叩啟市場之門。
織就的銷售網,聯通四方信息。南方的雞腿蘑、白靈菇品種,供不應求―――一個電話撥回方正,便開始訂單培育。不僅如此,育蘑經驗、科學技術,捎回的條條信息,讓方正人眼界頓開。
市場風云多變。盛夏時節,蘑菇豐產。僅靠鮮銷,“出口”十分有限,蘑菇積壓如山。一時間,眾人望蘑興嘆。
化危機為商機,水路不通走旱路。王康軍等人變鮮蘑為“干品”,運到沈陽、長春,身價倍增,1公斤賣到24元。滑子蘑腌制成品,北京、大連成噸訂貨。初加工盤活蘑菇,銷量成倍翻升,“蘑山”削平。
銷售激活生產潛能。大羅密食用菌專業村、專業屯競相崛起,年產量2400噸,效益300萬元。
王康軍的觀念也在變:大規模生產,才能獲得更為可觀的效益。規模,從何而來?引來龍頭企業,標準化、專業化生產。“龍頭”來了,可移動的生產要素―――資金、技術、市場,也隨之而來。
“大羅密的蘑菇多”,王康軍“倒騰經”越念越活。大連一企業,欲興建滑子蘑深加工廠;浙江發來傳真―――旺季,香菇日產量達150萬袋,即建保鮮庫就地收購,意在長遠合作。
大羅密的蘑菇還得多。
(黑龍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