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國水介紹食用菌生長情況照片
為了保護福州二水源敖江流域水環境,羅源霍口鄉從2009年起積極引導以養殖為主的村民轉產轉業。兩年多過去了,轉產轉業成效如何?記者日前調查了解到,這里的村民已走出一條開發特色種植農業、發展食用菌的轉型新路,一些村民年收入超過10萬元。
成立合作社 發展食用菌
霍口鄉東元亭村和岐峰村位于敖江支流飛水溪上游,與晉安區日溪鄉接壤,溪水直流而下5公里就是福州飲用水源北湖水庫。當地農民歷來以養豬為生,養豬場排出的污水嚴重污染了生態環境。為了保護福州二水源,岐峰村率先引導以養殖為主的村民轉產轉業。
在上級政府的指導和幫扶下,岐峰村組織村民到江西新余和福建閩清、古田等地考察,學習食用菌種植技術。2009年11月,“取經”回來的村委會主任肖國水,帶頭集資創辦了岐峰山水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并動員了13戶“豬倌”計生戶入股,參與發展食用菌。
為解決生產資金不足問題,肖國水主動聯系鄉計生協,由其擔保向農村信用社爭取貸款。2010年5月,岐峰合作社投資260萬元,在村里開辟了一個面積達40畝的基地,搭建178個培育棚,以發展170萬袋食用菌項目。
轉型打開致富之門
今年40歲的肖雄和妻子,是首批加入岐峰合作社的13戶計生戶之一。轉產轉業兩年來,肖雄成功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一年收入高達10多萬元。
“我和妻子都在合作社上班,靠打工和入股分紅,年收入10多萬元。”肖雄介紹說,他是獨身子女困難戶,家中有體弱多病的老人,夫妻倆原本靠養豬、種田和打零工賺錢糊口。自從加入合作社,豬倌變身菇農,敲開了致富之門。去年,肖雄還在村里建了新房,生活過得很和美。
在岐峰村,約有一半村民靠食用菌“華麗轉身”。記者了解到,經過兩年來的發展,岐峰合作社由當初的13戶發展到了110戶,占地300多畝,年種植食用菌600多萬袋,產值1200多萬元,僅去年純利潤就達500多萬元。肖國水透露,合作社還為村里提供了60多個就業崗位,員工月工資在2000元以上。
經過岐峰村帶動示范,毗鄰的東元亭村、仙洋村、香嶺村、山壟灣村的百余戶農民也通過集資的方式,紛紛成立農業專門合作社,種起了食用菌。據統計,今年,霍口鄉種植食用菌規模超過1000多萬袋。
成為轉產轉業示范基地
近日,岐峰合作社基地內一派豐收景象,村民們正在標準化大棚里繁忙采摘茶樹菇等食用菌。這些食用菌經過包裝后,將運到福州、浙江和上海等各大超市銷售。
據介紹,岐峰合作社已成為霍口鄉轉產轉業示范基地,是省農業廳掛牌的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同時也是羅源唯一一個省市級示范合作社。“合作社已完成農產品商標及條形碼注冊,并取得了無公害產品認證。”肖國水透露,合作社將爭取獲得國家QS質量認證,實現岐峰食用菌產供銷一條龍,走品牌化發展道路。
“為保護二水源,羅源對霍口鄉生豬養殖進行全面退養,累計拆除豬欄面積11.37萬平方米,目前已全面完成霍口鄉境內畜禽養殖拆除任務。”霍口鄉有關負責人介紹,在各級政府的扶持幫助下,當地以養豬為主的農戶正順利轉型,大面積轉向種植食用菌、烏龍茶和油茶等新興農業。今年9月底,霍口鄉將召開關于借鑒岐峰村轉產轉業成功經驗會議,并在全鄉推廣種植食用菌,讓轉產轉業這條致富路走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