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在采訪上海郊區市民時聽到農民對秸稈處理的“苦水,他們期盼政府能幫助解決。在上海奉賢區姚堂村采訪發現,通過財政扶持、合作社經營等手段,該村建立了5條“發酵隧道”,將秸稈處理成為種植蘑菇的培養料,一年可處理秸稈3000噸,有效減少了空氣污染源;而同時,這些“秸稈培養料”開始普遍用于全村乃至全區的蘑菇養殖,促進了農民增收。
在姚堂村食用菌合作社的基地,記者看到了粉碎機、推土地、攪拌機等建筑工地常見的“大家伙”,還有一些密封的“隧道裝置”。村支書范天才說,合作社向村民收購秸稈,秸稈經過粉碎、浸泡,再加入畜禽糞肥料進行攪拌,隨后送入“發酵隧道”密封發酵,約12天以后,就制作成為蘑菇等食用菌的優質培養料。
以前棄之不及的“廢料”,現在成為幫農民增收的“養料”。姚堂村的食用菌合作社,有出資社員57戶,帶動周邊農戶100多戶,每年產出食用菌700多噸,其收入已占每年村級經濟進賬的60%。村里去年以來加工處理的秸稈培養料,除滿足全村種植食用菌外,還能供應給區里其他食用菌種植企業。
“處理秸稈,與其一味地‘堵’,不如合理地‘疏’,關鍵是不能增加農民負擔,而如果能進一步變廢為寶,那就更好。”奉賢區農委主任吳四軍說。
姚堂村食用菌合作社向村民收購的秸稈價格為每噸500-600元,5條發酵隧道的設備和基建成本一共有580多萬元,“有了財政補貼,我們這本賬就算得過來了。”范天才說。
目前,姚堂村在20個食用菌大棚的基礎上,新建1100平方米的新型溫室大棚,使食用菌種植由以往的每年一茬增加到最多每年6茬。目前,合作社還在實施上海市農委的“食用菌制種基地建設”項目,并將成為奉賢區的“蘑菇工廠化培養料供應中心”。范天才說,隨著規模效應逐漸顯現,項目的市場前景會越來越好,我們利用秸稈的數量也會越來越大。
在姚堂村食用菌合作社的基地,記者看到了粉碎機、推土地、攪拌機等建筑工地常見的“大家伙”,還有一些密封的“隧道裝置”。村支書范天才說,合作社向村民收購秸稈,秸稈經過粉碎、浸泡,再加入畜禽糞肥料進行攪拌,隨后送入“發酵隧道”密封發酵,約12天以后,就制作成為蘑菇等食用菌的優質培養料。
以前棄之不及的“廢料”,現在成為幫農民增收的“養料”。姚堂村的食用菌合作社,有出資社員57戶,帶動周邊農戶100多戶,每年產出食用菌700多噸,其收入已占每年村級經濟進賬的60%。村里去年以來加工處理的秸稈培養料,除滿足全村種植食用菌外,還能供應給區里其他食用菌種植企業。
“處理秸稈,與其一味地‘堵’,不如合理地‘疏’,關鍵是不能增加農民負擔,而如果能進一步變廢為寶,那就更好。”奉賢區農委主任吳四軍說。
姚堂村食用菌合作社向村民收購的秸稈價格為每噸500-600元,5條發酵隧道的設備和基建成本一共有580多萬元,“有了財政補貼,我們這本賬就算得過來了。”范天才說。
目前,姚堂村在20個食用菌大棚的基礎上,新建1100平方米的新型溫室大棚,使食用菌種植由以往的每年一茬增加到最多每年6茬。目前,合作社還在實施上海市農委的“食用菌制種基地建設”項目,并將成為奉賢區的“蘑菇工廠化培養料供應中心”。范天才說,隨著規模效應逐漸顯現,項目的市場前景會越來越好,我們利用秸稈的數量也會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