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有“野生菌王國”、“中國野生菌之鄉”、“中國野生菌美食縣”美譽的南華縣,緊緊依托境內豐富的野生菌資源,通過成功舉辦八屆“中國·南華野生菌美食文化節”,實現了以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目標,使野生菌產業從“造勢”到“造名”,再到“推動發展”的新突破,帶動了全縣餐飲、旅游、文化、商貿、物流產業的快速發展,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特色產業、朝陽產業。
一、野生菌產業發展現狀
南華縣地處滇中高原西部,境內楚大高速公路、廣大鐵路并肩穿城而過,是通往滇西方向的咽喉要塞,古有“九府通衢”之美稱。境內森林資源豐富,立體氣候特征明顯,獨特的地貌地形、良好的森林覆蓋率和多樣的立體氣候類型為野生菌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境內野生食用菌種類多、產量大,目前南華縣境內已知野生食用菌種類290余種,約占全國野生菌930余種的31.2%、占云南省670余種的43.3%,野生菌食用菌資源年蘊藏儲量1萬多噸,其中:經濟價值較高的松茸、塊菌、牛肝菌、干巴菌、虎掌菌、雞樅、羊肚菌等野生食用菌均有分布和生長。尤其是松茸,分布在境內的10個鄉(鎮)61個村委會,面積達70多萬畝,其出菇期從5月開始到11月結束,生產周期超過中甸、麗江,且具有個體大、色澤好、味道鮮等特點,是云南松茸主產區之一。2002年,我縣被云南省林業廳列為全省20個松茸基地縣之一,南華縣五街鎮和芹菜塘村委會被省林業廳、中國瀕管辦昆明辦事處授予“松茸之鄉”、“松茸基地村”稱號;2007年,被中國食用菌協會授予“中國野生菌之鄉”、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中國野生菌美食縣”,被第五屆世界菌根食用菌大會命名為“野生菌王國”!
歷屆縣委政府領導十分重視野生菌產業發展,以提升“野生菌王國”知名度為主線,著力抓好建基地、培市場、強企業、打品牌、促流通等關鍵環節,通過多年的培育發展,已基本形成了特色產業+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截止2011年,全縣累計封山育菌面積達170萬畝,推廣承包經營面積近30萬畝(個體承包、聯戶承包、集體承包、對外承包),實施“公司+基地連農戶”發展模式10萬畝,切實抓牢基地建設,尤其是實施的封山育菌已成為全州工作亮點和全省的先進典型進行推廣。2011年,全縣野生菌集散交易量達5456.7噸,交易額2.84億元(縣內產量3470噸、產值1.98億元),僅松茸交易量就達245.4噸、交易額5783.3萬元,牛肝菌交易量2316噸、交易額5042.55萬元,農民人均野生菌收入933元。縣內具有一定規模的野生菌加工企業14戶,產品主要有鮮菌速凍類(整菇、切片)、干制類產品、泡酒類產品、油炸類制品、松茸養生茶等,主要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其中松茸、塊菌、牛肝菌通過速凍保鮮主要出口韓國、日本、歐洲等國家。2011年,全縣野生菌出口創匯468萬美元,野生菌加工企業實現產值達2.45億元。
南華宏怡野生菌開發有限公司、南華云華綠色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南華新世紀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3戶企業被云南省林業廳授予“林業產業省級龍頭企業”稱號!
南華縣立足優越的交通區位和豐富的野生食用菌資源優勢,將生態美食業作為一大特色優勢產業來抓,全力打造“生態美食城”品牌,以野生菌為主的生態美食業得到快速發展,并在2007年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 “中國野生菌美食縣”稱號。目前,南華已有“云南餐飲名店”9家,“云南餐飲名菜”45道,“云南餐飲名宴”1席,“云南名小吃”1個,楚雄州旅游特色餐飲名店5家,特色生態旅游農莊2家,民族文化生態村5個。在美食品牌效應輻射帶動下,餐飲業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就業、賓館酒店、休閑娛樂等相關產業的發展。近兩年,全縣每年餐飲服務業營業收入都在千萬元以上。
通過多年的努力,南華縣野生菌產業得到健康快速發展,真正實現了特色產業富一方百姓的發展目標。野生菌也從原來的農戶自產自銷走上了精深加工、品牌研發,市場銷售的道路。目前,全縣共有金太陽土特產品加工廠、宏怡野生菌開發有限公司、咪依嚕天然食品有限公司、新世紀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山里珍林業科技服務公司、華一野生菌開發有限公司、泰源商貿有限公司、查姆農土特產綜合開發公司等8家野生菌加工企業取得了食品生產許可證,其中:宏怡公司生產的“松露勁酒”、查姆公司生產的“松茸紅酒”、新世紀生物工程公司研發的“松茸茶”、咪依嚕天然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松茸、牛肝菌禮品包裝系列產品已成功上市銷售。恒源公司“牛肝菌”出口速凍生產線開工建設,通過向上爭取項目資金扶持,南華攀星公司野生菌電子交易市場建設項目穩步推進,目前已完成項目評審、場地平整等前期工作,該項目建成投入使用后,將成為云南省最大的野生菌交易集聚地。
二、野生菌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是產業規模和總量小,市場競爭力弱,龍頭企業帶動不強,加工升值不夠,加工企業存有“小、散、弱”之態,龍頭企業強勢帶動作用尚未形成;二是市場體系建設滯后,商品化率較低,市場規模、市場服務體系建設與培育建成全省最大的野生菌交易市場的目標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三是野生菌基地科學經營管理水平較低,承包經營覆蓋面不高,除承包育菌基地外,“野生無主、誰采誰有”難于轉變,采摘童茸幼菇現象難于扼制,規范采收、合理留種意識不強,野生菌產量難于提高、質量難于提升,產業效益與林改后群眾發展林下經濟實現增收的迫切愿望還存在差距;四是融資渠道狹窄,資金投入不足,科技研究、技術推廣無專項經費來源。
三、下步發展野生菌產業建議
(一)全力搞好資源保護。一是加大宣傳力度,增強保護意識。在野生菌產業開發中,要通過多種渠道,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讓廣大群眾充分認識到保護森林資源、野生菌資源的重要性,充分調動群眾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發展資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野生菌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資源基礎;二是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及村規民約。要結合林權制度改革政策的貫徹落實,加強野生菌產區林地資源管理,逐步建立健全相關管理措施、制度,認真落實責任,明確人員,切實加強林地的日常管護;三是積極推行封山育菌。要始終堅持走“封山育菌”與“封山育林”相結合的路子,最大限度地保護野生菌資源賴于生存的自然生態環境;四是強化規范采集。2003年,縣人民政府出臺了《南華縣松茸等食用菌規范化管理暫行辦法》,對境內的野生菌資源實施科學保護和管理,努力做到嚴禁采摘6cm以下童茸、開傘茸和其它童菌,同時,加大對采摘人員技術培訓力度,通過科學管護和科學采集,努力使境內的野生菌產量、質量逐年提高。
(二)培育龍頭企業,發展野生菌加工。一是要緊緊圍繞全縣的發展大局,在鞏固提升現有龍頭企業規模及效益的同時,積極爭取實施野生菌電子交易市場建設項目,通過彰顯特色,采取整合資源、抱團發展的方式促進野生菌產業做強做大,發揮規模效應,為企業實現長遠發展奠定基礎;二是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增強服務意識,積極為企業發展做好服務,支持幫助企業在用地、用電、用水、貸款等方面的協調服務,積極為企業解決在發展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三是要圍繞“野生菌王國”等榮譽稱號,支持和鼓勵企業研發精深加工產品,延伸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打造企業品牌形象。以市場為導向,對企業加工產品提高設計包裝質量,支持好對其產品的市場準入認證,讓更多的合格產品入市交易;四是要加快野生菌質量標準和深加工產品質量認證,要進一步支持野生菌加工企業積極開展野生菌產品的商標注冊工作,同時做好對已注冊商標的使用和保護,努力打造以南華松茸為主的野生菌品牌。
(三)建設保育促繁基地。要把保育促繁基地建設作為野生菌產業發展的重要依托,堅持野生菌基地建設同天然林保護、生態工程建設、自然保護區建設、農村能源建設等工程相結合,在全面實施“封山育菌”的同時,加大對現有科技成果的推廣運用,積極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探索科學有效的保育促繁技術。一是要在五街、龍川、沙橋、天子廟林場等地建立松茸保育促繁基地;二是要在龍川、雨露、沙橋、五街、一街、羅武莊、紅土坡、馬街等鄉(鎮)建立的牛肝菌等野生菌保育促繁基地;三是要加大科技培訓力度,提高管理水平。廣泛開展野生菌保育促繁技術培訓和技術咨詢服務工作,使群眾掌握野生菌保育促繁、科學采收、儲藏、病蟲害防治等關鍵技術環節,提高農民群眾的經營管理水平,使野生菌產業實現高產、優質、高效發展。
(四)加強完善市場體系建設。一是要加強縣城市場配套設施建設,培育和壯大市場,完善市場服務功能,整頓和規范市場經營秩序,嚴厲打擊欺行霸市和在野生食用菌產品中的摻雜使假等不正當行為,促進有序競爭、公平交易,搞活流通,集中交易,規范交易行為,著力將縣城野生食用菌交易市場培育成滇西和滇中有較強吸引力的產品交易集散中心;二是對邊遠山區,要鼓勵、支持建立區域性、季節性交易市場,擴大交易流通,提高各類野生食用菌商品率;三是加強市場營銷工作,開展網上直銷、連鎖配送、入駐超市等新型營銷方式,積極搞好產銷對接,集聚人流、物流、信息流,促進野生菌交易市場繁榮穩定發展。
(五)拓寬融資渠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對帶動產業發展成效明顯的企業、承包育菌大戶給予表彰獎勵;二是通過扶貧資金、小額貸款、政府貸款貼息、以獎代補等方式,對食用菌基地建設和加工企業予以支持。整合、捆綁各部門項目資金對菌種培育、基地建設、產業化發展、品牌認證、龍頭企業認證、加工設施、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等方面給予支持。
(六)著力培育生態美食業,促進野生菌產業發展。一是要切實發揮生態美食協會橋梁紐帶作用,明確相關部門職責,落實發展責任,促進以野生菌為主原料對的生態美食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二是要把“野生菌王國”建設、休閑旅游業建設與生態美食業建設有機結合,統一規劃、合理布局,風格突顯地將傳統民族文化進行濃縮,建成以集餐飲、娛樂、購物為一體的生態美食街,為生態美食業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三是要依托野生食用菌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開發各類野生食用菌名特菜肴,對有一定知名度的名牌菜,樹立品牌保護意識,提高品牌效應,對新開發的菜肴,不斷研究改進,提高質量及附加值,盡快進入名特菜系列;四是要依托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綠色食品加工業,抓好方便食品、休閑食品、保健食品、調味品的研發,實行生態美食產品多元化、系列化;五是要積極發展品牌店,繼續鼓勵支持餐飲企業發展各具特色的餐飲店,以品牌店支撐生態美食餐飲業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