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一集《自然的饋贈》中,介紹的首味食材就是松茸。該片的熱播,催生了松茸熱,一時間,松茸等野生食用菌因其珍稀性和特有的營養價值受到人們的追捧。
野生食用菌采摘、生產加工是四川藏區的重要產業之一,建立并實施以HACCP體系為核心,符合產品特性、行業特點和藏區特色的食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推動藏區野生食用菌產品擴大出口,契合中央精準扶貧的思路,將有力于推動藏區群眾增收致富。
藏區特殊的自然環境以及野生食用菌獨特的產品特性,使得該行業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產品不易保存。野生食用菌含水率高,除在短時間內作為鮮品消費外,大部分還需立即進行生產加工,目前主要加工方式包括速凍、干制、鹽漬等,四川藏區企業生產的野生食用菌以速凍為主,少量干制。
二是生產季節性強。采摘、生產加工一般都在夏秋季,生產企業一年只開工2至3個月左右,大部分時間處于閑置狀態。
三是行業門檻低。產區內野生食用菌生產加工企業大多以凍庫為主體,部分配套有加工車間,個別僅有一片露天加工場所,而采摘沒有任何技術門檻和準入條件。
產業發展瓶頸有哪些
雖然四川野生食用菌產業具有先天優勢,但產業的特殊性導致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存在著技術性瓶頸,制約著產業的發展。突出表現在衛生質量安全管理體系未有效建立和實施。
現有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針對性和適用性差。速凍野生食用菌工藝簡單但有其特殊性,大部分企業照搬別的食品加工企業衛生質量安全管理體系,造成體系文件(記錄、表格)復雜,程序繁瑣,運行成本較高,關鍵控制點不突出。現有食品安全管理體系難以有效實施。缺乏針對性和適用性的體系文件在野生食用菌加工行業中常常水土不服,導致基本無法有效運行和操作,形成了典型的管理體系和實際操作“兩張皮”現象。對原料危害分析和控制不足。因產區地域廣闊,生長環境復雜,在部分特定區域會出現重金屬、農殘超標的情況。而實際情況是企業在產季前沒能主動分析掌握原料產區情況,在原料收購時也缺乏對農殘、重金屬的檢測,后續的加工手段無法消除原料自身帶有的重金屬、農殘等危害。
同時,從業人員素質和衛生意識有待提高。
從事采摘的人員以產區藏民為主,多為季節性臨時人員,缺乏專業培訓和規范管理,缺乏現代食品安全知識。從事生產加工的人員情況復雜,衛生操作培訓不到位。從業人員流動性大,人員不穩定,難以形成良好規范的衛生操作習慣。質量安全管理人員水平參差不齊,大多不具備食品專業背景,缺乏對現代食品安全管理體系有關理論的理解和掌握,憑經驗辦事的居多,對質量安全管理工作重視程度不夠。
此外,產區基礎條件差。
基礎資源配套不足,產區工廠一般遠離城鎮,大多采用自備水(井水或山泉水),而企業基本沒有自建實驗室,水質監測難以持續開展;工廠距當地縣疾控中心等衛生檢測機構較遠,且這些檢測機構無論是對原料、成品還是對水質的檢測能力都十分有限。因產季較短,工廠閑置時間較長,加之產區冬季氣候惡劣、路途遙遠,工廠的設備設施維護保養困難,經過一個冬季往往會出現水管凍裂,車間地板、墻面瓷磚爆裂的情況,而維護保養時,無論是建材、零配件采購還是專業維修施工人員聘請都非常不方便,容易出現設備設施“帶病”工作的情況。廠區廠房簡陋,有些企業處于河谷地區,場地狹小,部分無加工車間,無圍墻,防爆燈具、蓄水池防護措施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