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農業大學原校長、博士生導師李玉,是國際著名的菌物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現擔任中國菌物學會理事長、中國食用菌協會副會長,吉林省食用菌產業化技術總負責人,吉林農業大學菌物研究所所長,是世界上以中國人名字命名黏菌種名的第一人。
李玉與菌類“結緣”始于1978年。那一年,我國開始恢復高考和研究生招生制度,李玉第一批考進了吉林農業大學,師從中國黏菌學研究的鼻祖——周宗璜教授,開始攻讀真菌方向的碩士研究生。這是一條充滿迷茫、枯燥、寂寞的求索之路。
為采集優良菌種、不斷制作新的珍貴標本,李玉經常深入一些人跡罕至的地方。東北的大興安嶺、南國的西雙版納,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跡。8月的長白山腳下游人如織,山頂上卻只有鳥雀共鳴,而在那里總有一個熟悉的身影,拿著放大鏡在認真地搜尋著什么;10月的俄羅斯正是旅游的旺季,但在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里卻有一個異國的老科學家,在用鑷子小心地挖掘著什么。李玉就是這樣,30多年如一日,在自己醉心的菌物世界里默默地求索著。
李玉常說:“內心似乎總有一股力量在牽引著我,讓我不敢有絲毫懈怠。”李玉內心的那股力量,或許正是一個科學家探索大自然,想揭開大自然所有奧秘的那種沖動與追求吧!在這條少有人涉足的科研之路上,他一路風塵仆仆地走來,飽嘗了艱辛,也收獲了喜悅。
李玉搜集并保存的菌株和憑證標本多達1.2萬份。經過深入研究、鑒定與系統評價,報道菌類1000余種,其中新種45個,中國新記錄106個。他所搜集的黏菌種數400余種,超過世界已知黏菌數的三分之二,國際菌物學權威雜志收錄了他命名的黏菌新種29個,他因此成為世界上以中國人名字命名黏菌種名的第一人。在國內,他率先對黏菌綱目中所有的重要科、屬、種進行了超微結構、個體發育、化學成分及分子生物學的研究,提出了全新的系統學觀點,使我國黏菌的研究居世界前列。
李玉在食用菌等菌物工程的研究上,也是碩果累累。他先后主持并帶領團隊完成40多項國家級菌類科技與工程研究項目,作出了突出貢獻。而作為一名高校教授,在科研道路上不斷進取的同時,他也從沒懈怠過自己的教學事業。即使是在做校長搞行政工作的那幾年,他也始終堅守在教學的第一線,并在國內率先建成了專、本、碩、博較為完整的菌物科學人才培養體系,其中博士后就有30多名、博士生導師40名,門下的碩士研究生更是不計其數。
在獲得了科研與教學事業雙豐收的同時,李玉教授在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方面,也做了大量研究與探索。針對北方食用菌品種混雜、產業化程度低等狀況,開展了符合北方生產環境的黑木耳、滑子蘑、香菇等品種的系統研發,提出“南蘑北移”、“東木西草”、“建設百公里食藥用菌長廊”等合理化建議,被省政府采納。目前,李玉率領的科研團隊,已在東北多個市縣聯建生產示范基地,指導培訓技術骨干8000多人,帶動3萬農戶,創造直接經濟效益60多億元。為進一步推動食用菌產業化發展,在中國食用菌協會主辦的全國“小蘑菇,大產業,健康萬里行”的大型專題公益活動中,李玉擔任專家團團長,親自在國內10幾個省市作了數十場報告,受眾達萬人以上,把食用菌工程創新技術推向了全國。
領跑一個產業的發展,不僅需要先進的技術,更要有超前的意識。李玉正帶領著他的科研團隊開展菌類的藥用領域研究,為食用菌產業未來的發展尋找更為廣闊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