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像小蒲扇的黑木耳,越看越歡喜。”17日,在保定望都縣固店鎮七里鋪村秋林食用菌種植基地,一排排木耳大棚成方連片,來自安徽省的采購商對木耳質量贊不絕口。
“這木耳口感好,炒上一盤越嚼越筋道。”種植戶李江介紹,每年6月至10月是黑木耳的產量期,這幾年通過創新菌袋擺放,可使黑木耳的產量期延伸到11月中旬,“每袋菌種能產黑木耳2.5斤左右,除去菌種成本和人工費,每袋凈剩2塊多錢,去年純收入3萬多元。”
望都縣擁有6家食用菌專業合作社、1家食用菌協會,300余名耳農科技示范戶組成技術推廣服務小組,在產前、產中、產后等方面搞好技術指導和培訓。在加強流通體系建設方面,合作社(協會)主動深入省內外等各大超市,建立農超渠道,與河北省農科院、河北農大等科研院校開展技術交流與協作,不斷完善黑木耳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打造技術服務、信息交流和網上營銷的綜合性網絡服務平臺,為種植戶、經銷商、科研機構、外貿企業提供多元化、專業化服務。
目前,望都縣黑木耳種植達2000余畝,產量突破2萬噸,收益6000萬元,有16個專業村1500余戶、近萬人從事種植、銷售木耳產業。
“這木耳口感好,炒上一盤越嚼越筋道。”種植戶李江介紹,每年6月至10月是黑木耳的產量期,這幾年通過創新菌袋擺放,可使黑木耳的產量期延伸到11月中旬,“每袋菌種能產黑木耳2.5斤左右,除去菌種成本和人工費,每袋凈剩2塊多錢,去年純收入3萬多元。”
望都縣擁有6家食用菌專業合作社、1家食用菌協會,300余名耳農科技示范戶組成技術推廣服務小組,在產前、產中、產后等方面搞好技術指導和培訓。在加強流通體系建設方面,合作社(協會)主動深入省內外等各大超市,建立農超渠道,與河北省農科院、河北農大等科研院校開展技術交流與協作,不斷完善黑木耳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打造技術服務、信息交流和網上營銷的綜合性網絡服務平臺,為種植戶、經銷商、科研機構、外貿企業提供多元化、專業化服務。
目前,望都縣黑木耳種植達2000余畝,產量突破2萬噸,收益6000萬元,有16個專業村1500余戶、近萬人從事種植、銷售木耳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