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時節,在三門峽市湖濱金菇生態園的一間辦公室內,46歲的呂坤通過電腦屏幕觀察大棚內各類食用菌的生長情況。“通過安裝在大棚內的十多個攝像頭,我們可以隨時掌握每一個大棚內的溫度、濕度以及菌類的生長、成熟情況。”
建園科技很給力
湖濱金菇生態園坐落在湖濱區磁鐘鄉,占地117畝,投資300多萬元,于2010年10月份建成并正式生產食用菌。“去年一是投產晚,二是在菌種以及用水方面受到了一些干擾,雖然只采摘了20多萬公斤,但也創下了60萬元的收入,今年我們的干勁兒更足。”呂坤向記者介紹說,生態園起步快、定位高。在市農業局以及區委、區政府的支持和引導下,建一個“工廠化、智能化”的園子是最初的設想。從大棚卷簾、升溫、加濕到菌種培育及電腦監控,都朝著自動化努力。“規范化、自動化的生產模式,至少為我們節約將近20人的成本。”呂坤自豪地說。
經營模式很惠民
采訪當天,在第三號大棚內,幾名農村婦女正在一臺電動裝袋機前忙碌著。“你們是哪里人?”記者問。“我們就住在這兒附近,都是鄰村的。”幾名婦女回答。據介紹,金菇生態園通過“土地流轉”及“優先招工”,使被占地群眾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每年,我們給被占地群眾每畝補償600元。另外,被占地群眾愿意來園打工的,女工每月900元、男工每月1200元。”呂坤說。實際上,附近群眾十分愿意來此打工,因為除了能按時領到工錢外,還能學習和實踐食用菌的生產技術。生態園里最不缺的就是技術專家,他們都有額外的任務——手把手地教群眾生產。
帶動效果很強大
“前來調研的市、區領導多次提出讓我們搞深加工,目前我們正往這方面努力。”呂坤說。2010年,湖濱金菇生態園被評為市級食用菌示范基地,隨后獲得產品、產地“雙認證”并成功注冊了“湖濱金菇”商標,還建起了210立方米冷庫,引進了烘干機。
群眾親眼目睹生態園的建成和經營,甚至參與經營生產,既創收還學到技術,于是也有生產食用菌的想法。一位鄉干部介紹:“在湖濱金菇生態園的影響和帶動下,預計磁鐘鄉今年最少發展200戶生產食用菌,按20萬袋的總量預算,預計能給群眾帶來600萬元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