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基層和菇農朋友聊天,他們在感嘆種菇給他們帶來的實惠之余,還是說到了一些“盼望”:
盼食用菌科技下鄉再多一些。菇農要通過種菇獲得更多效益,只有靠科技,所以盼望多一些優良菌種、多一些技術指導、多一些科技示范、多一些引導改變老式種菇模式的實用技術。
盼獲取食用菌信息再靈通一些。在農村,有些村子還沒有接通有線電視,致使看電視的頻道受到限制;手機在家里也常常信號不好,或顯示不在服務區,只得出門找信號。他們盼望能在電視、廣播上多看到一些食用菌方面的信息,能坐在炕頭打電話,最盼望能有一個食用菌專家咨詢熱線。特別是能看到實用的食用菌專業雜志,以便在信息中尋找更好的種菇門路。
盼望政府能象其它行業那樣給予種菇支持,種菇貸款難,難于上青天。是菇農們的切實感受,種地買種買化肥都能給予貸款,怎么種菇貸款就那么難?
盼食用菌專家下鄉講課能實惠些,菇農聽課能聽懂些。有些菇農同我反映,某大學教授下鄉培訓香菇技術,講香菇轉色時用了“菌絲褐變時”這個詞語,講現原基時用了“表皮隆起時”這個詞語。還有很多很多術語,聽的菇農迷迷糊糊,100多人聽到課的最后只剩下了幾個人。不能說這位教授的水平不行,我感覺是教授把大學生課堂搬到菇農課堂去了。
盼菌業公司下鄉推銷菌種和菌藥時少些忽悠,多些真實。什么黑木耳栽培用了他們的菌種每袋可出1.2兩以上;什么平菇栽培用了他們的菌種生物轉化率可達300%;什么黑木耳栽培用了他們發明的特種袋每袋可出鮮耳4斤;什么食用菌栽培用了他們的菌藥百病不侵等等。菇農被忽悠的太多了。也把他們坑苦了。
聽了菇農朋友們的這些議論,我不由得要陷入深思。食用菌產業作為弱質產業,菇農生產條件又差,有時還受天氣、市場等諸多因素影響,掙每一分錢都不容易。所以,他們的生產中還有許多困難需要政府及科研部門等多方面幫助解決。因此,對于菇農朋友們在生產中的困難和問題,需要及時給以解決;解決了以后還需要不斷發現,不斷研究,對新的困難和問題給以及時解決。
再深入地想一想,實際上菇農朋友們反映出的這些“盼”,有些是食用菌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但也有些屬于“長盼”、“老盼”,甚至還有些曾是“空盼”。問題在于政府有些領導的工作沒有跟上去,科研人員的技術服務沒有跟上去,沒有適應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還有些問題的存在是因為一些領導干部及科研人員的工作作風不深入,解決問題不扎實而導致的。可以設想,如果各級領導干部及科研人員都切實轉變作風,堅持深入基層,設身處地地體諒菇農的苦衷,及時制定和落實切實可行的措施,幫助菇農解決面臨的問題,那他們還會“長盼”、“老盼”、“空盼”么?
我們的職責,應該是讓菇農朋友們少“盼”一點;更加努力工作,想菇農朋友們之所想,急菇農朋友們之所急,及時認真地解決新問題,讓菇農朋友們不再“盼”不到。參考文獻略(作者MYB轉載請注明來源于易菇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