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任公在《歐游心影錄》一文中曾指出,在學術爭鳴中,研究者“必經過一番審擇,才能有這批評,便是開了自己思想解放的路”。而這樣的批評勢必“又引起別人的審擇,便是開了社會思想解放的路”。通過這樣的爭鳴,人們就從先賢圣人學說的“金科玉律”中解放出來,煥發出獨立思考的精神活力與學術創造力,由此而“互相浚發,互相匡正,真理自然日顯”。一代名家章太炎先生曾說過“人要團結,學要斗爭”。在我們從事食用菌這個學科中,廣泛而深入的學術爭鳴,對食用菌學科本身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食用菌方方面面的論爭總是源自于差異,不同的觀點,在彼此的據理力爭之下,原本模糊的,可以不斷深入、細化。從模糊到明確,而逐漸成熟、明朗。正確的觀點,會在爭鳴中進一步確立和發展。錯誤的成分,則會逐漸被揚棄、被剔除,從而提高了認識水平,也豐富和凈化了食用菌學術內涵。凈化了食用菌行業。
當前我們食用菌行業不僅面臨著巨大的發展機遇,也遇到了嚴峻的挑戰。長期以來,由于缺少行業中有關技術環節的系統理論研究,從事專業研究的人員相對偏少,生產第一線的菇農由于自身素質的限制,在某些關鍵技術環節缺少重大突破,諸如什么是危害食用菌的最大病害等,缺少有關機理的深于科學研究。拿不出寧人信服的觀點,妨礙了食用菌的健康發展,也同樣蒙住了食用菌從業人員的視野,導致一部分人缺乏應有的信心,對食用菌產業的生存、繼承與發展陷入了深深的危機之中。只有從理論上、學術上通過學習、討論和爭鳴,提高行業人員對食用菌的認識,從實踐中體驗到優越性,逐步從“困擾食用菌發展的瓶頸”的泥潭中走出來。
食用菌科學知識本身具有相對正確性,不能把科學等同于正確。食用菌科學只有一個,但表現形式可以不一樣,水平當然也有高低;目前食用菌科學的確切概念還不統一,大體上有嚴格定義與寬泛定義之分。嚴格定義的食用菌科學只能適用于菌種選育、消毒滅菌等很小的范圍。食用菌科學是多元的,可以因對象、認識方法、認識層次的不同,而形成形態各異的知識體系。 由食用菌科學之特征所決定的學術爭鳴,對于食用菌行業人員解放思想于學術創新至關重要。學術爭鳴最活躍、最激烈的時期,常常食用菌發展最迅速、最充分的時期。沒有爭鳴,食用菌學術往往就會停滯、僵化乃至窒息。筆者深感目前,食用菌學術界普遍缺乏爭鳴的學術氛圍,開個鑒定會往往口文一致。都是你對我對大家都對之類的筆語。偶爾有之的爭鳴也常常是重“個案”商討而輕學說體系的爭辯,深層次、建設性的爭鳴導向還有待于開拓。所以食用菌行業的同仁們一定要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提倡學術研究上的自主探討與論爭,當然要堅持正確的爭鳴規范。通過正確、健康的學術爭鳴,來促進食用菌科學的發展和繁榮。比較讓人欣喜的是目前我國食用菌的各大網站很多都開辦了論壇欄目,行業人員在這里華山論劍,一些偽學說被打壓的難以發揮,這是個好現象。
中國食用菌生產植根于祖國悠久歷史和優秀文化的沃野上,源遠流長。它吸取了現代微生物學、真菌學、遺傳學、發酵工學、環境科學等領域的理論和高新技術,堪稱博大精深,是古今中外,中西合璧,有明顯特色的生物產業。有相當多的領域的探討。對這些領域許多問題的認識,又有著特定的不可計量、度測的非確定性。在這個學科中,由于時代條件、指導思想、思維方式的差異,也由于考量視角、探求途徑的不同,人們對同一范疇、同一問題的解讀與詮釋就可能有所不同,自然會產生不同的觀點。即便是同一時代、同一思維方式與同一指導思想的研究者,也常常由于其生活背景、知識結構、學說旨趣的差異,在研究同一事物時得出不盡一致甚至迥然相異的結論。另一方面,食用菌研究成果是否妥當、正確,常常要經過很長時期社會實踐的反復檢驗或學術探討的大量印證,才能夠比較清晰地凸顯出來。即便是某種權威學說或經典理論在其形成后雖然要占據學術主流,并將在一定的時期內產生重要的示范效應,但它們既不應該也不可能長期一成不變,必將隨著新的生產實踐的牽引或學術研究的深化而有所修正與發展。因此,在食用菌科學的演進軌道中,人們尊重學術權威,但卻不會承認其擁有神圣至尊的壟斷地位;人們尊重主流學派的學術觀點或理論模式,但卻不會將之奉為完美無缺的絕對真理。也正因為如此,在食用菌科學領域,必然要產生互有差異乃至對立的各種學派及其觀點,也必然由此而展開諸多的觀點交鋒乃至激烈的學理論戰。
學術爭鳴對于食用菌科學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食用菌界的學術爭鳴所促成的思想解放,大大拓展了研究視野,提升了學術境界,激發了創新精神,由此而為食用菌學術的發展與繁榮提供了強大的驅動力。也正是通過學術爭鳴,才有力地促進了不同學說的競爭、融合與新舊學說的鏈接、交替,推動了整個食用菌學科的分化、整合、裂變與更新。大凡影響重大的食用菌理論和學說,無一不是經過激烈爭鳴,甚至經過長期的反復論戰才最終奠立的。
雖然食用菌界的學術爭鳴雖然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缺陷與偏差,并不時浮現出情緒化的乃至錯誤的觀點,但總的來看則是值得肯定的。通過爭鳴,食用菌學術界不僅清除了各種錯誤理念對學術研究的嚴重影響,認清了學術禁區對學術發展的巨大危害,并且在學理、觀點的相互碰撞中獲得了對錯誤思潮的“免疫”力,激發了食用菌理論與學術創新的精神,增進了學科共識和學術積累,為食用菌科學在新時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然而讓人不無遺憾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食用菌科學研究在獲得相當的學術積累后,目前又顯現出“相安無事”的暮氣。雖然食用菌學術界仍然提倡爭鳴并不乏爭鳴,但總的看來,正常、健康的學術爭鳴時斷時續。這從三方面可窺一斑。其一是普遍缺乏爭鳴的學術氛圍。在食用菌學術界,應當說在某種程度上存在著惟我獨尊、故步自封的現象,總以為只有自己才是真理的發現者與詮釋者,自己的觀點最為準確、深刻,別人的東西則是淺薄粗陋。或不屑于與別人商討、切磋,或聽不進甚至壓制不同的或與己相左的觀點。另一方面,“明哲保身”、與世無爭的傳統人生信條對學人也不乏影響,故而總怕得罪人,怕傷了同行之間的和氣,在食用菌學術交流過程中也就“多栽花,少栽刺”,對菌界同行的成果或觀點,不是一味地加以稱頌拔高,就是無保留地認同。不少食用菌學術研討會千人一面,一團和氣;諸多的書評也是眾口一詞,頌聲疊起。在此情況下,食用菌學術爭鳴很難形成風氣。其二是重“個案”商榷而輕學說體系的論辯。由于迷信權威,研究者往往將目光集中在“個案”的質疑與論爭上,而對某個學派的某種學說,鮮有從體系上予以批評與駁難。這樣的食用菌學術爭鳴常常舍本求末,糾纏于枝葉,也就不能從整體、全局的角度來高屋建瓴地分析問題,很難在學說體系上進行創新。由此,雖然諸多的“個案”研究得以深化與細化,但一些陳舊的食用菌學說體系仍然處于封閉、停滯與僵化的狀態,與新的社會實踐和學術實踐嚴重脫節。受其束縛,諸多相關的“個案”研究,也就必然要沿襲舊的理念與模式而展開,進行大量無效的重復勞動。由是,學科的發展沒有形成各種學說多向互動的競爭格局,缺乏自我調整、不斷創新的內在活力。其三是深層次、建設性的爭鳴導向尚待開拓。這些年來,如何在更廣闊的食用菌領域展開深層次、建設性的學術爭鳴,似未得到應有重視。應當說,“食用菌學術打假”無疑是學術界的當務之急與長期任務,但從根本上說,食用菌學術發展最終還有賴于在理論、學說中的雙向互動的學術爭鳴。事實上,影響當前食用菌學科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是那些保守、封閉與僵化的學說體系及學術界對它們的被動沿襲與機械模仿,由此產生的不少學術“成果”雖然不是假冒、偽劣之作,但卻是人云亦云的平庸之作。這類低水平的重復勞動耗費了大量的人力與財力,帶來的則是作為學術發展之命脈的創新精神的沉淪乃至泯滅。
上述情況表明,展開深層次、建設性的食用菌學術爭鳴,是發展和繁榮我國食用菌科學的重要前提與迫切需要。為此,就必須鼓勵積極的菌物學術探索與健康的學術論爭。其一是提倡食用菌學術研究自由。在食用菌的各門學科,任何學者與任何學派,無論其積累有多豐厚,都不可能包攬真理、窮盡真理,更不能壟斷學術。對任何學術問題,人人都應享有自主探討與論爭的權利,既應有發表學術見解的自由,也應有質疑的自由,當然還應有自我辯護的自由。通過這樣的爭鳴,才可促進學術觀點和學術流派相互了解、相互切磋、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其二是堅持正確的爭鳴導向。我們展開學術爭鳴的主旨,就是要充分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地探求各種學術問題的真諦,開拓食用菌各學科發展的新平臺與新空間,構建起適應于食用菌全面系統學說體系。由此就必須將求實、求真作為學術爭鳴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價值目標。在這方面,就應實事求是地審視與評價以往和當下的觀點學說,既要反對迷信經典、崇拜權威;也要反對懷疑一切,否定一切,擯棄那種“非此即彼”的單向思維,全面而辯證地分析問題。惟有如此,我們才能夠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在爭鳴中區分真偽,辨別是非,真正做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其三是堅持以學術問題為中心而展開爭鳴。必須指出,食用菌科學領域的問題,只能通過食用菌專業學問的爭辯來解決。在這方面,任何將非食用菌學術的因素引入爭鳴都是有害的,因為它不僅沖淡爭鳴的主題,消解食用菌學術探討的深度與廣度,甚至有可能混淆食用菌學術問題與非學術問題的界限,最終將食用菌學術討論引入歧途。只有將目光聚焦在食用菌專業學術問題上,學術爭鳴才可能澄清疑難,醞釀新說,在食用菌學科發展上發揮其積極巨大的學術效應。其四是講求正確的爭鳴規范。食用菌學術爭鳴并非是一種簡單的學術揭短行為,并非僅僅是挑剔別人的毛病,而是要通過深入的論爭來洞察真相,驗證學識,辨析學理。由此,就必須以平等相待的態度、充分的食用菌學術說理性來討論問題,切忌簡單、粗暴,杜絕對人格、人身的攻擊;就應擯棄清談玄論、空洞無物的爭辯,弘揚實事求是的學風,力求做到言之有理、持之有故,謙虛謹慎,從善如流,兼采眾長。(參考文獻很多在這里省略)(作者myb轉載請注明來源于易菇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