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府各部門組織的科技下鄉活動中,我們走進了菇農群,各地食用菌產業的迅速發展和廣大菇農的變化使我們十分高興,尤其是沿途看見那排列整齊的蘑菇大棚、成千上萬畝地栽黑木耳引發了我無限的感慨,回想起在農村推廣食用菌過程中的艱難歷程,我深感到食用菌產業的大發展必須首先是菇農思想觀念的盡快改變。而這個改變往往是長期的甚至是痛苦的過程,需要我們作大量的工作去促使他們的改變。
由于長期的、孤立的、落后的手工操作和以家庭為單位的食用菌生產,造就了菇農保守、狹隘、散漫、懷疑和目光短淺的特性。雖然這幾年菇農發生了根本的轉變,但一些不良的習慣仍然在相當一部分人中頑固存在,極大的影響著他們自身的發展和食用菌產業的進步。
記得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行業人員發明了地栽黑木耳技術,種出的木耳由于通風、光照良好,黑木耳品質和產量都很上乘,經濟效益也相當不錯,有1畝黑木耳相當1墑田之說。這個經驗當時向各地推廣,組織各地人來參觀。有些人就是堅決不愿種,直到經過了十幾年的實踐才被大家接受,如今地栽黑木耳已經成了最基本的常規方法,成了很多縣鎮脫貧致富的好門路。可是誰能想到經歷了多少艱難的工作呢。在過去菇農種植金針菇多用大袋栽培,由于不套袋,柄短蓋大,質量低劣,效益較差,現在都采用小袋套筒出菇,周期短,質量佳。這種方法的改進費了科技人員多少口舌!
后來推廣雞腿菇栽培,有的人懷疑不可靠,不適應當地條件,寧肯不種、只求保險。為了推行這項技術,有些食用菌科研人員在農村一呆就是一個月,手把手教菇農技術,雞腿菇豐收了,種菇者普遍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結果很多農民想種卻又埋怨雞腿菇削根太費事,寧可在家打麻將度日。結果當年遭受了旱災,很多農民靠國家救濟度日。我們都為之嘆息:觀念落后的農民啊,什么時候你們才能靈醒起來呢?
就是在前幾年,政府推行一系列惠民政策,在農村聘請食用菌專業人士搞菇農培訓工程,政府投金,還免費承擔菇農的午餐,但參加培訓的人員寥寥無幾,即使參加培訓的菇農也心不在焉,午餐不讓喝酒,他們有辦法,下午還在課堂醉醺醺聽課。現在菇農都有手機了,整個課堂,手機鈴聲不斷。我們為他們可悲、為他們急,我們要加強菇農技術培訓,促使產業發展。但菇農觀念不改變,何時才能實現呢?毛主席曾說:“嚴重的問題是教育農民”,我們當時都不理解,認為是對農民的偏見,現在看來確是真理,要使我們這個產業的菇農盡快壯大起來,首先要轉換思想觀念,而在這方面,我們還要做大量的工作,宣傳教育他們,促進他們世界觀的轉變。
如今我們欣喜的看到新一代的農村種菇人,他們的觀念已經和我們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步伐相一致了。近年看到各地的菇農(尤其是80后)自費請專家講解種菇技術,不遠千里上門請教學習先進科學知識。科學種菇、越種越甜已經成了他們的切身體會。就是在我們偏遠山區菇農的思想也已經基本開放了,相信科學,崇拜知識,積極推行先進的種菇技術已蔚然成風。菇農的思想開始了可喜的變化,愿我們廣大菇農快快走上富裕之路,不要辜負了我們大好的時代,錯過了美好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