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強農村食用菌人才資源開發,促進食用菌科技的普及和推廣,今年吉林省有關部門將試點開展“為菇農評職稱”行動。兩年后將會有1000多菇農被評選職稱。
時下,給菇農評職稱,社會輿論對此褒貶不一。贊成者認為,這是突破常規的積極之舉,有利于推進食用菌產業發展步伐。反對者認為,給菇農評職稱等于是給盲人戴眼鏡,沒有與經濟待遇掛鉤,缺乏實際意義。筆者認為,不論是贊同者還是反對者,都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要弄清楚什么是職稱,評職稱究竟有什么作用,也就是說要還職稱本來的面目。
眾所周知,職稱是國家對一個人具備的專業素質和專業水準的一種認定,是其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的象征。簡言之,職稱不過是一種認定或一種象征,本身并沒有什么福利色彩。而問題是,我國現行的職稱評審機制帶有明顯的“福利”烙印,并產生了相應的功利行為。它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職稱直接與工資、福利等物質待遇牢牢掛鉤,而這種不盡合理的“掛鉤”,無可避免地使職稱評審負載太多而漸漸背離評審的初衷——職稱上去了意味著待遇上去了,專業素養和專業水準反倒退居其次。
由于菇農不具有政府和企事業單位職員的身份,評上了職稱自然不能享受到提職級、加工資的待遇,所以不少反對者理所當然地認為評這樣的職稱“沒必要”、“沒意義”。即便是一些贊同者,也試圖把菇農評職稱與經濟待遇聯系起來,功利色彩之濃可見一斑。但筆者認為,正是因為農菇農評職稱是評能力、評水平、評資格,而不是給職級、給工資、給待遇,才真正還了職稱評審的本來面目,對于深化現行職稱制度改革具有啟發意義。菇農職稱只是一個技術稱號,享受的“待遇”也完全限定在專業方面。按報道中說,充其量只有一些“優先”,比如在招聘基層組織食用菌技術人員時優先受選,優先獲得食用菌科技開發推廣項目等等。取得職稱的菇農要實現物質利益,還得面向農村市場展示自己,讓廣大菇農接受自己。
這種職稱評審,無疑給傳統職稱評審機制的改革提供了一些思路。我想,如果有一天,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的職稱評審也能夠多一些專業追求,少一些福利色彩,菇農評職稱就算不得什么值得爭論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