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了不少菇農,筆者有意調查他們的上網情況,結果令我大失所望,菇農家也確實有的買了電腦,尤其是現在農村青年結婚,電腦幾乎成了必備的大件。菇農通過網絡尋找、實用技術、市場信息、種菇致富的例子,在食用菌發達省份,可以舉出不少。但這并不代表中國整體菇農上網的總體狀況。
從全國(尤其是東北地區)情況來看,菇農上網的普及率還很低。我隨機抽查了100名菇農,僅有13家家有電腦,能經常瀏覽食用菌網站的僅3人。
如今菇農上網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了。在食用菌發達省份,菇農已經開始利用網絡尋找市場信息,來指導自己的生產。
眾所周知,實用食用菌技術信息和食用菌產品市場需求信息;通過網絡來查找這類信息是件很方便的事情。
菇農真的沒有上網需求嗎?并不是。那么,目前菇農上網需求表現不太強烈,究竟是為什么呢?是觀念問題?技術問題?設備問題?還是別的?
從技術層次上分析,菇農的整體素質要比一般農民高,隨著網絡的普及,菇農完全有能力上網。目前網民中真正的鐵桿網民是中小學生,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小學生;他們沒有什么知識和技術,但是這并不影響他們上網。這說明上網沒有什么特別的技術性要求。”
當然這不是說,菇農上網與菇農素質沒有一點關系。從受教育年限上,我們能夠看出二者之間的某些相關性:食用菌發達地區的菇農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落后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也高,接受新事物也快。這也可以解釋為何上網菇農主要集中食用菌發達地區的現象。
設備也是一個因素。“電腦價格和上網費對菇農來說比較昂貴,網線建設還沒有深入農村,寬帶網也才剛剛在一些大城市鋪開。要讓菇農僅僅依靠電話上線網,速度太慢而且也不現實。
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經營方式的問題。陳會長考察美國回來告訴筆者:“國外農場主從網上獲取信息比中國農民來得普遍;這是因為只有當通過上網獲取信息足以給上網者造成利益上的沖動時,農民才會瀏覽網站。美國農場主經營規模比中國農民的經營規模大得多,他從網上獲得的信息所帶來的收益也大”。而中國菇農經營規模很小,從網上獲得信息不一定能夠推動他的產業化生產。就那么小的規模,要他投錢買計算機、花上網費去得到信息來產生那么一點效益,他是肯定不會干的。所以不能把上網率低簡單地歸結為菇農缺乏市場意識。
要充分利用網絡的信息資源優勢,除了提高菇農素質,還得改變我們的食用菌經營模式。我們不僅可以依靠政府,還可依靠一些民間的組織和個人。充分利用網絡傳遞信息的優勢,把分散的菇農經營組織起來,實現集中生產規模經營,充分發揮產業化的優勢。“組織者”比如政府、“食用菌經紀人”在其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要幫助菇農脫貧致富、推進食用菌現代化、信息化和產業化,我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