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金融危機影響日深,開工不足或者已經返鄉的農民工急需獲得就業和技能培訓,以便增強自身能力,重新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危機當頭,培訓資金對農民工兄弟來說就是一份“就業保障”,不亞于一份“救命錢”, 是他們在危機中再出發的一張新船票。食用菌產業由于其投資少、見效快、效益高較適合農民種植而備收關注,各地加大了對農民工食用菌培訓的資金投入。出人意料的是,這項民生工程在有的地方卻變成了少數官員和不法之徒的斂財之源。他們有的利用職務之便,隨意出賣農民工技能就業培訓學校的資格,以中飽私囊;有的甚至以參股的形式,直接經營食用菌培訓學校,恣意套取農民工食用菌培訓資金……個別地方官員罔顧農民工的民生現實,把農民工食用菌培訓資金當成了一塊可以套取的肥肉。
在這些少數官員的欺瞞和縱容下,一些毫無資歷的不法培訓機構登堂入室,公然上演了一出“死魂靈”的現代版——弄來農民工的身份證登記簽名,隨便找人糊弄幾堂課,甚至荒唐到讓“養豬專家冒充食用菌專家上課”,然后憑借所謂的“培訓登記表”,就能輕易地從有關部門按人頭領取培訓補貼,成就“發財之夢”。 而一旦以套取農民工食用菌培訓資金作為目的,培訓效果就可想而知了。不僅培訓食用菌內容沒有針對性,不少農民工也很難被食用菌培訓真正眷顧,更難和食用菌就業直接掛鉤。這也是為什么一些地方出現農民工食用菌培訓班“冷冷清清的現象”。
金融危機迫使很多農民工離開了熟悉的生產線,對他們加大培訓力度,掌握食用菌生產技能是一項讓農民工得實惠的民生工程。相當一部分農民工均表示,他們很難被食用菌培訓眷顧。稍稍深究一下,不難明白其中原因。對于常年在外務工的農村勞動力而言,一年中返鄉的時間非常有限,針對性的食用菌培訓難以組織。為了完成任務,少數地方甚至由政府部門組織留鄉農民參加食用菌培訓,而一些不法培訓更是借機鉆空子,花錢買通手中握有培訓實權的官員,大開斂財之門。 這些官員里,大多是就業培訓的管理部門,掌控著資金的使用權。如此之多的地方官員能夠輕而易舉地把黑手伸向農民工食用菌培訓資金,唾手可得,只能說明這筆資金管理的松散和失控。管理者監守自盜,和不法培訓機構沆瀣一氣,毫無監管可言。 考核只看數字,不重成效;權力過度集中,缺乏監督;管理疏于防范,千瘡百孔,“惠農工程”一變而為“腐敗溫床”不足為奇。
因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各地均出現大批農民工“返鄉潮”現象,這正是將農民工集中起來食用菌培訓,有效提升其食用菌技能的大好機遇。如何堵漏查缺,完善機制,使得農民工食用菌培訓能真正落到實處,見到成效,正是擺在各級相關政府部門面前的一道必答題。旨在惠及農民工的食用菌培訓資金,如果繼續缺乏嚴格的管理和監督,只會讓更多的人打主意。如今,隨著食用菌就業培訓任務的日益加大,資金投入的不斷增長,如何妥善地運用好、保障好、管理好、監督好這筆培訓資金,關切農民工切身利益,關切民生工程的實效,也是公眾關注的一個焦點。同樣也是我國食用菌行業發展的夯實基礎。有關部門不能簡單地以指標和任務來考核農民工食用菌培訓成果,要使這筆錢真正用在農民工身上,發揮作用,促進就業,還要加強必要的監管。同時,建立一個陽光、透明的農民工食用菌培訓體系,顯得尤為迫切。有關部門亟待制定科學的就業食用菌培訓質量評價標準,健全就業培訓效果考核評價制度。要依據評估考核結果和反饋意見,建立綜合的評價體系,在此基礎上嚴格實行優勝劣汰、動態管理,切實提高農民工食用菌就業培訓質量。絕不能使這筆民生資金變成少數官員任意支配和垂涎的“肥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