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從事食用菌的企業,在產業鏈升級的過程中,始終是跟隨著中國社會大趨勢、大發展而進行的。食用菌企業生產結構的工業化、專業化過程很難,需要大量技術的支持,但是一旦完成這個過程,就會給食用菌企業帶來了極高的競爭力。
如今國內食用菌企業“產業鏈支離破碎,沒有標準,毫無秩序。”在產業化的過程中,仍然面臨資金的壓力,巨大的資金缺口,使得這種在國外很成功的產業化發展,在國內就很難推行。
資金除了對食用菌產業升級進行投資之外,還有一部分需要用于對人才的培養,目前食用菌企業產業化,面臨人才缺口的問題,甚至高于對資金的緊迫需求。這個問題是一個人力資源的轉換,高素質的不種菇,還要把低素質的變成企業主,用有現代化的意識。一年一個人要實現將近幾百萬的產出。所以素質一低你所有的設計都跑了,你的成本就下來了。什么都不到位,都是零。所以改造菌人,提高菌人的素質這是第一點。”
食用菌是基礎產業,一談到這個大家總是感覺到這個離創新比較遠,我們發現真的基礎產業不簡單。原因在哪里,首先是大環境的變化。針對我們現在食用菌企業,尤其是像食用菌龍頭企業面臨一個什么樣的市場環境嗎?
食用菌是一個朝陽產業,是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的平臺。看你和什么樣的技術相結合,我想有這樣一個基礎,我們創新的話題就是一個非常好的發展模式。我們現在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正面臨著一個關口,真正關口?就是從傳統的食用菌向現代化食用菌轉型。整個中國食用菌的發展正處在轉型關鍵的時刻。我們國家食用菌的發展最近幾年應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從供給的能力,產業內部結構等變化,這些都處在了成熟時期。
別的產業的產品都是沒有生命的,但是食用菌來講產品是有生命的,這是高端的產業。這個產業是一個資本密集型的產業,我們要把食用菌培植好,不在設施上增加投入是不行的。它是一個為一個有生命的產品培育的品牌,我們想一想是不能應該有更多的投入。我們食用菌產業的主體是廣大菇農,每一個單位的規模還比較小,資源也比較小,投資也比較小,即使我們國家有不少惠菌政策,也投放了不少扶持資金,但服務到了菇農手里嗎?推動這個產業起作用了嗎?我們的專家學者怎么有效的下鄉指導菇農?怎么有效減少中間環節?怎么有效避免假冒偽劣?
我從事菌業多年,有一個深深體會,食用菌小企業出問題以后過幾年再開,牌子越大、攤子越大、規模越大。各方面的危機一出就是倒閉,某食用菌大型企業出毛病了就找不到了。沒有同情,沒有人可憐,所以很難做,想做大很難。因為我國食用菌行業現在最難的就是在生命這個環節實現標準化、專業化。這個技術要求太多,這個環節要求專業化、標準化。但是做這個產業化也是很難的,巨額的投資哪來?
目前我們這個行業多數菌人抱怨的原料價格上漲的厲害,我們能不能給我們其他的農業合作伙伴提供服務?或者大家在這方面連起手來打造原料基地。可以不可以聯合起來,解決一些問題?在下游,在食用菌產品向消費者接近的過程中,我們能不能做一些事情,大家說我們現在要農超對接這是很理想的愿望,但這中間有很多具體的問題,比如說物流、食用菌產品初級整理的問題,發票的問題,資金的問題,中間還需要很多環節,而每各環節都需要整理。這些活有沒有食用菌企業可以做。我們在食用菌方面講產業鏈比較多,我個人理解,這個產業鏈思想出路可能有三種,第一種比較簡單,目的是對下游客戶的服務手段,把客戶服務好,幫助客戶有錢賺。第二不能這山望著那山高,種菇的說販菇的賺錢,販菇說做加工的賺錢。可以轉移到另外的賺錢的環節,不斷的轉換自己賺錢的點。第三種思路是食用菌是綠色、安全、環保、健康的,那溢價在哪里,在終端,把價格帶回來,使每個環節鞏固,這是很好的思路,是內部一體化的思路可以考慮。但外部有很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一個食用菌產業鏈能不能成功的核心是在于這個產業鏈是同一價值運營方向的價值鏈。而今天,整個食用菌產業鏈上,很多價值實現具體是不一樣的,某些環節,追求的是波段、行情,有的追求的是漲期利潤,用最便宜的價格賣出去才會有漲期,這些價錢的追求都是和你產業鏈方向是沖突的。這種情況下,你難以形成一個強大的產業鏈。
我們能不能在這方面做一些探索,做一些摸索,來把這個產業鏈通過一些聯絡的方式、做出一些示范模式來,把價值方向放到一起。所以我們也在思考,我們能不能變成工業化的鏈條,合作伙伴會越來越大,通過適度的投資,參與到一些小比例的投資,參與到合作伙伴的生意里。把供應鏈和合作伙伴分享。這個行業不像汽車,鏈條短,我們這個行業產業鏈很長,任何一個環節搞不好,你就推市吧。
我們食用菌企業的轉換要突破傳統的模式,最核心的、最急迫的是哪些東西?是人才問題還是資金及別的問題?值得深入思索。參考文獻略【作者myb轉載請注明來源于易菇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