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門口打工就是好,比外出打工輕松,錢也沒少掙,下班后還能照顧老人、小孩。一家人能在一起,是我想要的生活。”在溫室大棚里,村民姚月蓮和幾位村民忙個不停,一邊熟練地采摘蘑菇,一邊開心地對記者說。連日來,盡管天氣寒冷,陰雨綿綿,但橫縣云表鎮朝南村的工廠化蘑菇生產基地里卻是一派豐產豐收的喜人景象。這已經成為橫縣廣大菇農的真實寫照。
為發揮土地的規模效應,帶領村民致富,近年來廣西橫縣云表鎮朝南村主動引導農民實行土地流轉,解決了當地農村勞力富足與土地利用不充分的矛盾,形成了“公司+農戶”的村企合作模式,成為集體經濟增長、農民增產增收的典型,探索出一個發展現代農業的“朝南模式”。
整體流轉 集約化經營
“幾年前,朝南的經濟條件很一般,多數年輕人都外出打工掙錢,村里只剩下一幫老弱婦孺。農業生產缺少勞動力,土地使用率較低,即使租給他人每月也不過百元租金。”朝南村村委會主任覃子坤告訴記者。恰在此時,橫縣云表社區“兩委”班子成員到朝南村指導土地流轉,覃子坤與村委會幾位負責人幾次開會討論,最后決定將全村1856畝耕地整體流轉,使土地得以成片集中,然后出租給外來企業或本村村民,從而提高蘑菇、甘蔗等農業種植的規模效益。
經過細致的思想指導工作,很快,全村100多戶村民先后簽字同意土地流轉,朝南村邁出了全新生產生活方式的第一步。
在土地成功實現流轉的基礎上,緊接著,朝南村黨支部大力招商引資,建立村企合作。覃子坤告訴記者,當時村里的經濟能人覃廣常站了出來,引導朝南村與廣西集盛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合作建設工廠化蘑菇基地。
“當時企業負責人來村里實地考察,了解到我們村土地可以很方便地集中使用后,很快就簽訂了合同。”隨后,總投資1億元、占地面積達10萬平方米的蘑菇基地落戶朝南村,為朝南經濟騰飛奠定了基礎。
為了更好地從事經營活動,朝南村在橫縣農業部門的幫助下組建了“新時代蔬菜專業合作社”,并在工商部門進行登記注冊。“合作社有法人資格,可以進行各種經營活動,朝南村流轉的土地從此有了名正言順的‘大管家’。”覃子坤介紹,朝南村合作社集中全村所有耕地進行統一經營,農民以土地入股。
在土地流轉的基礎上,引進企業投資建設工廠化蘑菇生產基地,村民變為企業工人和“股東”,通過土地流轉,引企強村,走“企業+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推動了農民增收、企業增效、村集體收入增長。
目前,朝南村的蘑菇生產基地一期、二期和三期的廠房共48間都已建成投產,面積達到3萬平方米,第四期廠房則已開工建設。
除去蘑菇基地,合作社手中還有1000多畝土地,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這些土地的效益?
“我們以合作社的名義對土地進行公開招投標,村內村外符合條件的經營者均可競標,價高者得。”覃子坤回答,“只要不違反法律、符合相關政策,合作社均不干涉承包人的經營。”
為了切實有效地保護村內環境,朝南村黨支部還積極引導經營戶發展循環農業,實現資源合理、優化配置。“種植水稻的稻草可用來培育蘑菇,種蘑菇廢棄的肥料又可用于大棚蔬菜。既減少了農村污染,又發展了農村經濟。”覃子坤說,接下來黨支部還將在循環經濟上多下工夫。
土地流轉生黃金 家門口打工賺錢
農業產業工業化和規模化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在朝南村,越來越多的農民在家門口掙錢,實現就地工人化,這是橫縣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工業化、規模化、標準化、信息化、集約化的結果。
“每年的采摘高峰期大約有250多人在這里工作,就像城里人在工廠上班一樣;但我們就在家門口拿工資更方便些。”覃子坤說。“這里的蘑菇生產沒有季節問題,目前年產量已經超過5000噸,但仍然供不應求,以后將進一步擴大規模。”覃子坤介紹,村民不僅可以享受到基地每畝每年500元的土地租金分紅,在基地工作的每月還能拿到2000元左右的工資。除了給村民分紅,村里還專門安排一筆養老資金。目前,朝南村給每位6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發放的補貼已提高至60元。
在工廠化蘑菇生產基地工作的村民除了少數來自外縣,絕大部分是工廠附近村屯和鄰近鄉鎮的農民。村民韋月蘭告訴記者,以前大多村民都是靠自家種田為生,日曬雨淋,生活艱難,勉強能維持生計。而現在家門口打工,如果出滿勤,一個月能掙3000元左右。她還說,在廠里,一些去過外地打工現在回本地上班的人越來越多。“相比以前自家種田和出外打工好很多。在溫室大棚里,我們不用再擔心‘面朝黃土,背朝天’。像現在,外面又冷風又大,我們在這里反倒干得熱火朝天呢。”
“多勞多得,我們每天按計件來拿工資,最多還能拿到4千多塊。”在一旁的姚月蓮接過話說,“跟外出打工大多人不一樣,我們渴望加班,加班就意味著蘑菇生長多,加班就意味著能賺更多的錢,再說也不是很辛苦,老板滿意,我們也滿意。”
今年50多歲的陸阿姨也是廠里“打工族”的一員。陸阿姨說,自家種田會整天擔心萬一有自然災害怎么辦,現在啥都不用擔心了,廠里利用科技,溫室種養蘑菇,一年四季都有活干。“不用投資成本,生活也穩定。像我年紀這么大了,還能上班賺錢。”陸阿姨滿臉是燦爛的笑容。
在朝南村,幾乎所有的家庭都經歷了生活方式的轉變。村民不用像以往外出打工一樣,備受思家的煎熬。如今,他們成為家門口的產業工人,走上了致富路。覃子坤激動地告訴記者,2010年7月份,村里四十多歲的覃廣見花4萬元買了一輛車為蘑菇廠供應稻草,3個月下來,結果到10月份一算賬,不但賺回了買車的錢,還凈賺了3萬多元。
南寧市委書記陳武對朝南村工廠化農業發展模式給予了高度贊揚。他說,在“企業+基地+農戶”的工廠化農業發展模式中,農民可以在家門口打工,同時擁有了土地流轉金和工資兩份穩定的收入。“大家可以進一步總結這種運作模式經驗,讓農民與企業的合作更加深入,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同時,在這個基礎上要進一步加強新農村建設,健全文體設施,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提高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的服務水平,讓村民更好地享受新農村建設的成果。”
為了加大基礎設施投入,積極改善村容村貌。朝南村先后投入資金600余萬元進行新農村建設,完成道路硬化2.5公里,綠化面積也達到60畝,建成了一個標準籃球場和兩個游泳池,已建好的沼氣池也達到63座。如今,普遍得到實惠的村民都住上了小洋樓,朝南村的基礎設施也基本完善。
為發揮土地的規模效應,帶領村民致富,近年來廣西橫縣云表鎮朝南村主動引導農民實行土地流轉,解決了當地農村勞力富足與土地利用不充分的矛盾,形成了“公司+農戶”的村企合作模式,成為集體經濟增長、農民增產增收的典型,探索出一個發展現代農業的“朝南模式”。
整體流轉 集約化經營
“幾年前,朝南的經濟條件很一般,多數年輕人都外出打工掙錢,村里只剩下一幫老弱婦孺。農業生產缺少勞動力,土地使用率較低,即使租給他人每月也不過百元租金。”朝南村村委會主任覃子坤告訴記者。恰在此時,橫縣云表社區“兩委”班子成員到朝南村指導土地流轉,覃子坤與村委會幾位負責人幾次開會討論,最后決定將全村1856畝耕地整體流轉,使土地得以成片集中,然后出租給外來企業或本村村民,從而提高蘑菇、甘蔗等農業種植的規模效益。
經過細致的思想指導工作,很快,全村100多戶村民先后簽字同意土地流轉,朝南村邁出了全新生產生活方式的第一步。
在土地成功實現流轉的基礎上,緊接著,朝南村黨支部大力招商引資,建立村企合作。覃子坤告訴記者,當時村里的經濟能人覃廣常站了出來,引導朝南村與廣西集盛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合作建設工廠化蘑菇基地。
“當時企業負責人來村里實地考察,了解到我們村土地可以很方便地集中使用后,很快就簽訂了合同。”隨后,總投資1億元、占地面積達10萬平方米的蘑菇基地落戶朝南村,為朝南經濟騰飛奠定了基礎。
為了更好地從事經營活動,朝南村在橫縣農業部門的幫助下組建了“新時代蔬菜專業合作社”,并在工商部門進行登記注冊。“合作社有法人資格,可以進行各種經營活動,朝南村流轉的土地從此有了名正言順的‘大管家’。”覃子坤介紹,朝南村合作社集中全村所有耕地進行統一經營,農民以土地入股。
在土地流轉的基礎上,引進企業投資建設工廠化蘑菇生產基地,村民變為企業工人和“股東”,通過土地流轉,引企強村,走“企業+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推動了農民增收、企業增效、村集體收入增長。
目前,朝南村的蘑菇生產基地一期、二期和三期的廠房共48間都已建成投產,面積達到3萬平方米,第四期廠房則已開工建設。
除去蘑菇基地,合作社手中還有1000多畝土地,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這些土地的效益?
“我們以合作社的名義對土地進行公開招投標,村內村外符合條件的經營者均可競標,價高者得。”覃子坤回答,“只要不違反法律、符合相關政策,合作社均不干涉承包人的經營。”
為了切實有效地保護村內環境,朝南村黨支部還積極引導經營戶發展循環農業,實現資源合理、優化配置。“種植水稻的稻草可用來培育蘑菇,種蘑菇廢棄的肥料又可用于大棚蔬菜。既減少了農村污染,又發展了農村經濟。”覃子坤說,接下來黨支部還將在循環經濟上多下工夫。
土地流轉生黃金 家門口打工賺錢
農業產業工業化和規模化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在朝南村,越來越多的農民在家門口掙錢,實現就地工人化,這是橫縣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工業化、規模化、標準化、信息化、集約化的結果。
“每年的采摘高峰期大約有250多人在這里工作,就像城里人在工廠上班一樣;但我們就在家門口拿工資更方便些。”覃子坤說。“這里的蘑菇生產沒有季節問題,目前年產量已經超過5000噸,但仍然供不應求,以后將進一步擴大規模。”覃子坤介紹,村民不僅可以享受到基地每畝每年500元的土地租金分紅,在基地工作的每月還能拿到2000元左右的工資。除了給村民分紅,村里還專門安排一筆養老資金。目前,朝南村給每位6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發放的補貼已提高至60元。
在工廠化蘑菇生產基地工作的村民除了少數來自外縣,絕大部分是工廠附近村屯和鄰近鄉鎮的農民。村民韋月蘭告訴記者,以前大多村民都是靠自家種田為生,日曬雨淋,生活艱難,勉強能維持生計。而現在家門口打工,如果出滿勤,一個月能掙3000元左右。她還說,在廠里,一些去過外地打工現在回本地上班的人越來越多。“相比以前自家種田和出外打工好很多。在溫室大棚里,我們不用再擔心‘面朝黃土,背朝天’。像現在,外面又冷風又大,我們在這里反倒干得熱火朝天呢。”
“多勞多得,我們每天按計件來拿工資,最多還能拿到4千多塊。”在一旁的姚月蓮接過話說,“跟外出打工大多人不一樣,我們渴望加班,加班就意味著蘑菇生長多,加班就意味著能賺更多的錢,再說也不是很辛苦,老板滿意,我們也滿意。”
今年50多歲的陸阿姨也是廠里“打工族”的一員。陸阿姨說,自家種田會整天擔心萬一有自然災害怎么辦,現在啥都不用擔心了,廠里利用科技,溫室種養蘑菇,一年四季都有活干。“不用投資成本,生活也穩定。像我年紀這么大了,還能上班賺錢。”陸阿姨滿臉是燦爛的笑容。
在朝南村,幾乎所有的家庭都經歷了生活方式的轉變。村民不用像以往外出打工一樣,備受思家的煎熬。如今,他們成為家門口的產業工人,走上了致富路。覃子坤激動地告訴記者,2010年7月份,村里四十多歲的覃廣見花4萬元買了一輛車為蘑菇廠供應稻草,3個月下來,結果到10月份一算賬,不但賺回了買車的錢,還凈賺了3萬多元。
南寧市委書記陳武對朝南村工廠化農業發展模式給予了高度贊揚。他說,在“企業+基地+農戶”的工廠化農業發展模式中,農民可以在家門口打工,同時擁有了土地流轉金和工資兩份穩定的收入。“大家可以進一步總結這種運作模式經驗,讓農民與企業的合作更加深入,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同時,在這個基礎上要進一步加強新農村建設,健全文體設施,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提高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的服務水平,讓村民更好地享受新農村建設的成果。”
為了加大基礎設施投入,積極改善村容村貌。朝南村先后投入資金600余萬元進行新農村建設,完成道路硬化2.5公里,綠化面積也達到60畝,建成了一個標準籃球場和兩個游泳池,已建好的沼氣池也達到63座。如今,普遍得到實惠的村民都住上了小洋樓,朝南村的基礎設施也基本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