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廣饒縣花官鎮的榮豐食用菌公司生產車間內,一排排高高的鐵架子上擺滿了已全部變白的蘑菇菌棒,菌棒外的塑料口袋齊刷刷地張口開著,一個個白色的小拇指肚大小的白玉菇你爭我搶地冒了出來。
“這些鮮蘑菇長勢喜人,而且是無公害的,摘下來就能吃。”榮豐食用菌公司董事長封金華說。讓人想不到的是,這些蘑菇竟是從廢棄的農作物秸稈中長出來的。
“現在,干啥都得講科技,不信科技那可不行。”封金華說,過去棉花稈、玉米秸等農作物廢棄物,不是一把火燒掉,就是在地里爛掉?,F在,引進了新技術,使農作物余料變成了食用菌生長所用的“土壤”,不僅如此,而后產生的菌糠,還可以再用于生產有機肥和化肥,農業廢棄物真正被“吃干榨盡”后,又回歸了大地。
在廣饒縣,學科技、用科技,推廣生態農業,實現資源循環高效利用的新鮮事隨處可見。走進李鵲鎮趙莊村的蔬菜大棚,一株株茄子枝繁葉茂,果大色鮮,長勢非常好。“多虧用上了‘秸稈反應堆’,俺種的茄子不但生長周期短、坐果率高、個頭大,而且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量也很少,價錢雖比普通茄子一斤貴五六毛錢,卻是市場上的搶手貨!”菜農趙忠祥樂呵呵地說。
為發展生態高校農業,廣饒縣引導施用農家肥、沼液、沼渣等有機環保型肥料,初步走出了一條農業廢棄物污染治理“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再利用”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