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市場“紅燈”頻閃
我國食用菌產品品種全,數量多,價格低,優勢非常明顯。但近日筆者卻了解到:中國產食用菌在國際市場上卻是“紅燈”頻閃。
據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土肥所曹德賓、劉炳明、馬曉紅等專家介紹,去年7月份,美國海關共扣留了來自中國的蘑菇產品96批,其中因有害物質被扣85批,因產品不清潔被扣9批;同樣,每年春節前后正是我國食用菌的銷售旺季,但香港衛生檢測部門“抽檢冬菇(即香菇)全部含有致癌甲醛”,另據外銷企業稱:目前新加坡、北美等國家和地區已大量取消我出口訂單。食用菌外銷幾乎是全面遭遇“滑鐵盧”。
實際上,我國食用菌外銷受阻早在去年即已開始。以香菇為例,先是日本媒體大量宣傳中國產香菇農殘、甲醛超標,同時還稱鉛、鎘以及砷、氯、多菌靈、二氧化硫超標,并且說是產品中還被檢測出毛發、竹絲、泥粉、蠟等物質;通過前期的輿論準備,今年1月份,日本政府對我國輸日香菇實行“批批檢疫的臨時加嚴檢疫措施”。此外早在2001年5~7月份,我國出口歐洲的食用菌也被稱甲醛超標,緊接著歐美與東南亞等國家媒體也紛紛刊登中國香菇“有毒”的文章,而“毒”也多是指甲醛。如此以來,我國香菇經營遭受重大損失,一些大型香菇交易市場曾發生部分甚至全部停止。據了解,出口停止2周,僅浙江某市的菇農及經營單位的直接經濟損失就超過1億元!
如何突出“重圍”
食用菌出口綠色高速公路構建的任務,決非某個人或某個企業可以單獨承擔的,據專家講,這個任務必須要經過各方面的努力,才有可能使“高速公路”暢通無阻,否則,僅靠某一小段的“高速”,則大局仍無根本改變。對此,專家建議,今后我國乃至我省食用菌生產發展的基本思路是:群眾生產作基礎,企業運作為主導,政府協調作保證。這條發展思路便是達到目的的基本構成要素。
千家萬戶搞生產歷來是我國食用菌生產的基本局面,也是基本國情,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技術不一、品種不純、標準不同。如果這些產品用于國內的集市交易,問題不是很突出,但是要拿到國際市場上,問題就凸顯出來了。所以加強技術培訓,強化技術標準,實施相對統一的品種、管理以及收獲標準都是產品打開國際市場的必要前提。據介紹,目前的食用菌生產,除黑木耳、香菇、雙孢菇及其罐頭制品有部頒標準外,大多品種的干、鮮產品均無統一標準,這很容易因“標準”問題而引起出口受阻。因此,今后各相關企業應盡快獲得ISO9000和ISO1400認證,以使我們的產品能夠適應或符合出口的要求,否則,即使沒有技術壁壘,未取得認證的產品也很難被眾多國家接受。
另外值得一提的還有,目前我們各地對產品的命名和標識還很不規范,亂定名或以地方名稱作為商品名稱的現象普遍存在,如真姬菇,國內的別名很多,有的叫玉覃、斑玉覃,而有的則叫海鮮菇、口蘑,但在產品標識上,則只能標明“真姬菇”,并且還必須標明其拉丁文名稱,如果標識不規范,如按“口蘑”或別的什么名稱標注,則很可能引起貿易爭執,導致不必要的商務麻煩,給生產者和經營者造成經濟損失。
企業應怎么運作
食用菌企業包含兩大塊,即菌種生產和產品貿易,也就是產前和產后。
前者應當致力于適應當地氣候狀況且迎合市場需求品種的馴化、選育,專家認為,除此之外,這些企業還應當將相當的精力投入到對原有菌種的篩選和脫毒等方面,因為脫毒菌種的生產抗性優勢表現突出,同等條件下無污染、發菌快、抗病強、產量高。后者則應根據鮮菇的特性,認真解決加工中過量使用化學添加劑的問題,并保證不使產品中混入不應有的毛發、草葉、發絲等,提高商品的“國際合格率”。
出口食用菌應怎么生產
菇棚建造。要遠離廄舍、釀造廠、居民生活區以及醫院等易產生垃圾、不良或有害粉塵、氣味、地下水的場地,距離不應少于3000米。
菌種的選擇要根據需要選擇,但在具體菌株的選擇上,應堅持“抗性強、品質優、商品性狀好”的原則。
生物防治。食用菌生產中,病蟲害的發生幾乎是不可避免的,此時可適當提高基料速效營養含量,并力求使之營養平衡,再配合選用脫毒、復壯的菌種,使菌絲具有較高的抗性。因為長速快、覆蓋廣的菌絲可有效抵抗疾病的侵襲,從而大大減輕病害的發生程度;此外,可適當使用某些生物(植物)藥物防治害蟲,如除蟲菊、紫蘇子及茶籽餅等。
物理防治。基本方法有,在門窗上安裝高密度窗紗(防蟲網),以防蟲類進入;減少菇棚的光照,以對付害蟲的趨光性;采用紫外燈照射殺菌;黑光等配合蜂蜜DDV誘殺蟲害等。此外,盡量采用熟料栽培,配料中盡量不使用多菌靈等高殘藥物;在以防為主的原則下,發現雜菌、病害時,要盡早給予徹底滅殺,措施有用開水燙、焚燒、深埋等,千萬不可亂丟棄,造成蔓延性污染和形成新的污染源。
科學用藥。發菌期間,堅持環境清潔,創造條件使菌袋處于適宜的溫、濕環境下,栽培室及菇棚外可噴灑藥物消毒,如多菌靈、DDV等;菌袋進棚前,菇棚要用藥物進行預防性噴灑,但應選擇高效低殘藥物如敵百蟲、辛硫磷等;出菇間歇期可適量使用敵殺死、蘑菇祛病王類藥物;子實體生長期間,嚴禁使用任何化學藥物。
嚴格后加工。大多數食用菌生產基地產品,除部分鮮銷外,相當數量的產品需要進行后加工,如烘干、鹽漬等,從加工的總體情況看,產品中存在異物、藥物及有害物質,產生于加工過程中的幾率相當高,如使用煤炭原料直接烘制過程中,設施密封不嚴,或烘制過程中使用硫磺漂白,都能使產品含有超標的二氧化硫;又如鹽漬過程中過量使用焦亞硫酸鈉或某些增白劑以及其他添加劑,均可使產品中硫元素超標。
遭遇到的技術壁壘有哪些
目前WTO關于技術壁壘的協議有兩個,一是TBT即《貿易技術壁壘協議》,另一個是SPS,即《實施動植物衛生檢疫措施協議》,有的發達國家根據上述協議而設置了各種類型的技術壁壘,具體說來有以下幾種。
合格認證。該制度強調,對進口商品必須通過產品合格檢驗單位的認證,方可進口。根據資料介紹,目前美國有55種認證體系,如產品安全認證體系等。出口歐洲的商品,如果沒有認證,則被拒絕進入。
綠色檢疫。作為世貿組織的成員國,在約定的規則之下,貿易壁壘已不復存在,但某些發達國家為限制發展中國家的農產品進口,以諸如環保等借口,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立法等形式,對進口或計劃進口的產品,制定一套非常嚴格的、近乎苛刻的技術標準,借以達到目的。如食品安全指標中對農藥殘留、放射性殘留以及金屬錫、銅、鉛、砷、汞及六六六、DDT及化學添加劑的含量要求非??量?,使進口的商品很難甚至根本無法符合其標準。
特定技術標準。各國的技術標準十分復雜,且名目繁多,如歐洲的技術標準就 有10多萬個,其中有些標準是專門針對某國或某類產品而專門設計制定的,也有的是利用各國標準的不一致性,選擇對本國有利的標準,借以達到拒絕進口的目的。
包裝標志。某些國家對包裝物材料及包裝標簽要求十分嚴格,如包裝物要節約能源、無廢棄物產生,可回收再利用或能夠自然降解,絕對不污染環境等,標簽要求有圖形、圖案表明和文字說明,并且要求該包裝在生產、使用、消費處理過程中對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均無損害。在我們現有知識、思維及做法的基礎上,要達到這些標準要費很大的力氣。
其他方面。如包裝的密閉性、包裝標識的顏色、貨物運輸方式以及國家之間計量單位的差別等,這些均可成為某些國家抵制我食用菌產品進口的理由。
政府協調至關重要
我國加入WTO后,政府的具體職能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其中最明顯的一點就是“變指揮為服務”,實際上,食用菌出口綠色高速公路的修建、完善,根本離不開政府有關部門的協調,否則,這一工程完成的可能性很小。
在這個工程中,至少有兩項工作是可由政府來完成的。一是信息的搜集與篩選,并建立起預警機制。簡單地說就是設立獨立的信息收集、跟蹤、分析、預測機構,專門針對國際(某些國家)市場在相關法規、標準的變更或修改等有關信息,經過分析和預測,然后向國內有關企業、地區及時通報情況變化,使企業做到早防范,否則,我們容易因進口標準變更而使食用菌的生產安排措手不及,有時連補救都來不及,從而喪失機遇,造成不必要的損失。第二,政府有關職能部門還要做好預測市場走勢的工作,協調國內產銷,比如生產品種的選擇,質量標準的制定、生產季節的安排和進入市場的價格等等。
只有關系協調了,我們眾多的生產、加工單位才能建立一支“聯合艦隊”,共同開拓國際市場,也才能從根本上避免多頭出口競相壓價的“自毀式”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