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山好水好,種出的木耳、香菇口感好。”金秀瑤源菌業有限公司食用菌生產基地位于桂中第一高峰圣堂山腳下的一個小山村——六巷鄉青山村委膠廠屯,這是大瑤山腹地,青山環繞、綠水長流,與下六甲庫區(即圣堂湖風景區)相鄰。
有著20多年食用菌生產銷售經驗的黃興根,先后輾轉福建、湖南以及粵港澳等地,后應廣西農業部門相邀到廣西宜州發展。2010年金秀瑤族自治縣依托大瑤山自然資源優勢,針對林下環保的產業進行重點招商,找到了黃興根。
接到金秀瑤族自治縣六巷鄉政府進大瑤山的考察邀請,這讓一心想搞有機食用菌生產的黃興根興奮不已。他考察六巷鄉膠廠屯后,又請專家測量了海拔和土壤成分。這里海拔高、晝夜溫差大,水質優良,氣候也比較適合木耳、香菇的生長,而且,與六巷鄉交界的象州是桑蠶種養大縣,有豐富的桑枝作為菌棒原料。幾番考慮后,黃興根決定把公司落戶金秀大瑤山中。
以往桑農都是把桑枝丟棄或當柴火燒掉,現如今有企業能夠變廢為寶,利用廢棄的桑枝做生產菌棒,延長了桑蠶產業鏈,創造出更多的經濟效益,達到綠色環保要求。同時,金秀瑤源菌業有限公司承諾,采收后的菌棒經發酵后,制作成有機肥免費發放給當地群眾,避免了產生新的污染源污染當地環境。正是這樣零排放的企業,金秀縣政府才最終讓其進駐大瑤山。
為山區民眾尋低碳之路
金秀瑤源菌業有限公司是2010年10月金秀六巷鄉政府招商引資的一個環保產業項目。六巷鄉政府鄉長曾福民在向記者介紹這家低碳企業情況的同時,汽車也七拐八轉的沿著鄉間小路駛進山區。
來到菌廠附近,記者見到了福建老板黃興根。在大鐵棚下,儲放著一大堆木屑和木材邊角料,還有一小堆用塑料薄膜蓋著的黑色木屑,記者環看四周也沒見菌棒加工的機器。這黑乎乎的東西做什么用呢?
黃興根介紹,木屑是桑枝和一種叫苦楝樹木材邊角料經切碎機加工而成,是培育菌棒的好原料。至于那黑乎乎的東西,則是采收種植木耳、香菇菌棒后剩下的廢氣菌棒,收集這些廢氣菌棒加以發酵物料,用塑料薄膜覆蓋,經發酵后,這些廢氣菌棒就變成了很好的有機肥料。
“這些有機肥都是免費發放給當地村民的。”曾福民搶先說道。老板花錢發酵的有機肥還免費發放給群眾,這不是虧本生意?
黃興根樂呵呵把一句話重復了好幾遍:“沒有農戶就沒有我們公司。”他作為福建來的商人與膠廠屯的村民關系很好,當地淳樸的民風使他的公司各項工作得以順利開展,自進入膠廠屯后,黃興根先后投入約200萬元,如今在加工場地和食用菌基地生產各方面工作開展順利。
2011年開始生產菌包以來,已經制作有菌棒50萬個,主要是種植黑木耳,目前已經收獲5000公斤干木耳。
最近,該公司通過了歐盟有機食用菌認證。先后有食用菌同行從香港特意到大瑤山區造訪這家企業,開始下訂單,這讓黃興根更堅定地走有機食用菌之路。為了帶富當地村民,黃把先進的食用菌生產技術傳授給村民作為回報。
六巷鄉政府領導表示,將借助金秀大瑤山的天然資源優勢,全力發展低碳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