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康保縣十八頃村農民董鳳山高興地告訴筆者:“今年,我栽培了400多平米口蘑,純收入8000多元,這小玩意成了我家的搖錢樹”。在康保縣象董風山這樣擁有“搖錢樹”的農戶多達5300戶,戶均增收3000多元。
區域化布局。這縣按照無水栽蘑菇的特色產業發展思路,在縣中南部貧水區規劃了丹清河鄉、土城子鎮、張紀鎮、二號卜鄉四個食用菌栽培專業鄉。經過幾年努力運作,這四個鄉鎮形成了一批專業栽培小區和集中連片的專業村,形成了戶戶種蘑菇的格局。目前,全縣已經形成以丹清河鄉為核心區、輻射東南3個鄉鎮的區域化栽培局面。
規模化生產。這縣通過開展“大宣傳、大發動、大培訓”活動,引導更多的農民從事食用菌栽培。為擴大栽培規模,這縣大力實施“周轉棚”項目,在資金、技術、銷售等方面給予大力扶持,制定了“建1補10、超1獎1”的扶持激勵政策;并按照由村統一組織、對村不對戶的操作形式,由縣食用菌中心先期墊付菌種,待交售蘑菇時扣還,緩解農戶投入壓力。這縣抽調30人專門成立了食用菌產業開發辦公室,組建了100人的專業技術服務隊,包村包戶對菌種的選購、栽培、采摘、加工進行全程技術指導,使更多的農戶愿意搞食用菌栽培。同時在銷售上,由縣食用菌中心按鮮口蘑每公斤6元、干口蘑每公斤60元的保護價與農戶簽訂收購合同,對于栽培面積在2000平方米以上的村,縣食用菌中心派專人駐村收購,形成了“政府帶動、服務推動、風險公司擔、菇農得實惠”的長效機制,消除了農民賣難之憂。今年,全縣食用菌栽培面積達到68萬平方米,輻射15個鄉鎮5300多農戶。
產業化經營。這縣累計投資1200多萬元,建起了集制種、科研、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塞北口蘑開發有限公司。從菌種供應、技術服務到產品回收和加工銷售一系列全程服務,年加工鮮菇能力達到500多萬公斤,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的食用菌栽培產業化格局。還聘請口蘑專家成立了科研攻關小組,組織培訓近百人的技術推廣隊伍,成功培育馴化了康保口蘑1號、2號、3號等新品種,特別是“肉口蘑”和“甜味口蘑”兩個新品種,被中國食用菌協會作為我國首例擁有知識產權的菌種資源來保護。這縣積極與亞洲食用菌聯盟科技中心合作開發食用菌干制品、保健品、調味品、方便食品等系列營養保健食品,向精深加工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