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南靖縣山城一菇農向筆者談到,土生土長的食用菌產品不僅給南靖揚了名,更給當地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每年為當地農民增收近2億元。今年來,全縣食用菌產業朝多元化、規模化方面發展,共栽培白背毛木耳1.2億袋,鮑魚菇、杏鮑菇等各種珍稀菇類1.1億袋,創產值超1.5億元以上,為南靖資源優勢轉化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南靖縣發展食用菌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該縣為把這一資源優勢有效轉化成經濟優勢,積極探索現代農業生產模式,通過租賃承包、大田置換、反租倒包等形式,促進食用菌生產連片作業,規模發展。
當筆者來到靖城鎮采訪時,了解到鄭店村建立了600多畝食用菌示范園區,在區內建成集制種、檢測、保鮮、溫控為一體的食用菌研究所,依托園區內嘉田、成強、成發、景田等龍頭企業,不斷改進食用菌栽培技術,馴化出秀珍菇、鮑魚菇、杏鮑菇等10多種反季節珍稀菇類,使食用菌栽培實現全年性生產。
農民楊嘉金創辦了嘉田木耳開發公司,生產“吉田”牌產品獲得“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并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認證,取得了直接進入歐美市場的銷售權,年創外匯上億元。在去年項目成果交易會上,該公司又利用福建農林大學的菌草栽培食用菌技術應用與推廣項目。由于該項目較好地解決了使用天然無污染菌草代替木屑為原料的所有技術問題,有效降低了生產成本,項目投產后帶動周邊1萬多戶農民種菇,增加就業人數12000人,農民人均增收500元。
點評:優勢轉化,不是靠匯報出來、數字堆加起來的,更不能停在嘴巴上,寫在紙張上。它靠的是一種需求、一種精神、一種責任,靠的是從小項目抓起,一項一項引進,一個一個落實,一分一分投入,一件一件創新,鍥而不舍,長年累積,最后促進質的飛躍、產業形成。我市優勢眾多,其中包括資源優勢、區位優勢、人才優勢、海外優勢等等。如何把這些優勢轉化成經濟優勢,并且做強做大做出品牌來,各地群眾有許多好的做法。現在,只要我們認真按照上級部署,堅持走群眾路線,認真加以落實提高,積極主動而不是等待觀望,創新務實而不是因循守舊,科學規劃而不是短期行為,為民負責而不是沽名釣譽。那么,就會把一棵苗、一粒果、一滴水、一條魚、一枝花、一個產品等轉化成名牌優勢產業。
(閩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