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日報9月26日訊 這幾年,原先被農民付之一炬的稻草,在南陵成了搶手的好東西,不少農戶往往稻子還長在田里,稻草就已被人先付定金預購了。隨著需求的逐漸擴大,連周邊農村的稻草也抬高了身價。
這些變化源自一個產業的拉動。1994年,南陵農民引進蘑菇進行種植,經過10多年的發展,食用菌產業不斷發展壯大,種植面積由最初的幾十平方尺發展到現在的1300萬平方尺(袋、棒),其中雙孢菇種植面積達1200萬平方尺,成為全省最大的雙孢蘑菇種植基地,蘑菇鮮貨在蘇、浙、滬及本省周邊大中城市市場占有率已達30%以上,尤其是南京市場占有率高達70%以上。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壯大,為南陵農民帶來直接效益4000萬元。
食用菌產業的異軍突起,還產生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南陵有著悠久的水稻種植歷史,但多年來,稻草卻一直被當地農民視為廢物,往往被付之一炬。自從食用菌產業形成氣候后,昔日的“廢物”搖身一變成了緊俏資源。去年以來,南陵縣共建有蘑菇大棚1300個,平均每個大棚消化稻草500擔,按目前市場每擔稻草收購價12元計算,全縣農民因此可增收780萬元。
食用菌收獲后,作為培養基的稻草有著豐富的營養,是極好的有機肥源,可用來為農田施肥,大大增加土地肥力,降低化學肥料的使用量,減少農作物的化學殘留。食用菌加工后的下腳料,經處理后可作水產和畜禽養殖的飼料添加劑,而畜禽的糞便又可以用來栽培食用菌。食用菌的栽培廢料又可用于生產沼氣。通過這樣的循環利用,南陵食用菌產業形成了生態產業鏈條,大大促進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資源的綜合利用。據統計,目前全縣已有1200多農戶從事蘑菇產業,戶均增收超過1.5萬元。食用菌產業因此被南陵老百姓譽為“富民工程”、“環保工程”。(魏建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