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0年以來,江蘇省高淳縣抓住新一輪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契機,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把充分利用農作物秸稈資源、發展循環經濟擺上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議程。先在固城、東壩等鎮開展規模化栽培食用菌,然后由點向面推開,通過十年培育、投入、推動,全縣食用菌產業已初具規模,成為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截至2010年,全縣雙孢蘑菇種植面積發展到5000萬平方尺,以金針菇、姬菇、秀珍菇、平菇、茶薪菇等為主的袋栽菇達5200萬袋,全年食用菌年總產量達6.3萬噸,年總產值達2.52億元,純利潤達1.33億元,全縣農民人均增收389元。十年磨一劍,高淳已成為江蘇省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基地之一,成為“全國食用菌標準化生產示范縣”。
一、發展食用菌產業的主要做法
1、典型示范,帶動發展。2000年,固城鎮首先嘗試,通過聘請浙江、福建兩省專業技術人員前來講授食用菌栽培技術,培訓農民;同時引進食用菌種植大戶安家落戶,建立香菇、蘑菇示范基地,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著農民銷,使食用菌產業由星星之火形成了燎原之勢。隨后東壩、漆橋、椏溪等鎮也通過引進客商、技術、品種,示范發展蘑菇生產,使一大批純農戶不出家門,找到了增收致富的新門路。
2、政策扶持,促進發展。產業發展之初,縣委縣政府制定了《關于加速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意見》,圍繞基地建設、技術推廣、菌種研發,產品銷售等環節出臺了一系列獎懲考核辦法和優惠扶持政策,由政府投入對規模生產基地做好“三通一平”(通水、通電、通路、平整土地),由縣鎮財政和村級集體出資搭建菇棚,出租給縣內外的種菇能人經營管理,有力推動了食用菌生產的快速發展。
3、建立基地,規模發展。近十年來,我縣以建設村級規模生產化基地為突破口,實行政策傾斜,取得明顯成效。目前,全縣建成各具特色的規模生產基地20個,50萬平方尺以上雙孢蘑菇基地有15個,年產量50萬袋以上的袋栽菇基地有5個。建成了固城鎮九龍、花廟、曙光、橋頭、游山5個蘑菇產業園,東壩鎮新中蘑菇產業園、沛橋蘑菇基地、游子山食用菌生態科技產業園、漆橋鎮雙游蘑菇基地。袋栽菇建成了淳溪鎮百菇生態科技園、固城鎮三隴茶薪菇生產基地、游山香菇基地、東壩鎮游子山村姬菇生產基地等一批食用菌生產基地。全縣形成了以固城、東壩、淳溪、漆橋四鎮為主的食用菌生產基地。
4、建立工廠,周年生產。針對蘑菇一家一戶季節性生產,菇房閑置時間長,產品集中上市,導致價格波動大,效益不穩,菇賤傷農的實際情況,2005年固城鎮通過招商引資成立了南京鼎綠菇業有限公司,發展金針菇工廠化生產,首開我縣食用菌周年生產的先河,日產金針菇2噸。隨后全縣又建成了固城鎮橋頭村和東壩鎮新中村工廠化食用菌生產基地,日產金針菇達到15噸,優質菌類產品源源不斷,均衡上市,一舉化解不同年份、不同季節價格下滑的難題,實現效益穩中有升。
5、鋪路架橋,完善服務。固城鎮是我縣食用菌生產大鎮,十年來,他們引進外地客商成立了南京高固食用菌科貿有限公司,為菇農提供菌種、食用菌生產原輔材料;聘請了專業技術人員,開展技術培訓和現場技術指導;建立蘑菇產地交易市場,保護價收購菇產品等一系列產前、產中、產后服務,讓菇農放手發展、安心生產。固城鎮還成立了食用菌專業合作聯社,九龍、花廟、三隴等村成立了專業合作社或村級服務隊,為菇農提供機械拌料、產品銷售等服務,大大降低了菇農發展食用菌的風險,確保了食用菌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縣委縣政府還組織有關企業參加了第三、第四屆“中國國際食用菌烹飪大賽”,在國內國際宣傳高淳食用菌產業。
6、提升質量,創建品牌。十年來,我縣先后引進推廣了雙孢蘑菇AS2796、高溫蘑菇夏菇93、白色金針菇、茶薪菇、姬菇黑抗019、秀珍菇夏豐1號、杏鮑菇、豬肚菇等10多個優質高產食用菌新品種。同時,示范推廣了蘑菇標準化栽培技術、蘑菇反季節輕型栽培技術、金針菇工廠化常年栽培技術、多菇種周年栽培技術等一系列食用菌栽培新技術,制定并推廣了市級地方標準《無公害雙孢蘑菇生產技術規程》、《無公害茶薪菇生產技術規程》、《秀珍菇生產技術規程》和省級地方標準《無公害農產品杏鮑菇生產技術規程》,從而提升高淳食用菌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促進了食用菌品牌創建。我縣的“固城”牌蘑菇、金針菇、“仙草”牌茶薪菇、“游子山”牌白蘑菇等先后被評為省、市名牌產品,被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為綠色食品。
二、發展食用菌產業的明顯效益
一是經濟效益可觀。栽培食用菌當年投入、當年見效,周期短,效益高。從十年來的市場行情看,只有2007、2008年蘑菇價格較低,菇農賺錢較少,其余年份的市場行情都比較好。特別是近兩年來,菇產品價格一路走高、銷路好、賺錢多。以固城鎮九龍村為例,十年前,該村是一個窮得叮當響的小山村,農民人均年收入不到80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不到年均1萬元。通過發展食用菌產業,幾乎家家戶戶都走上了致富路,去年人均純收入達到11832元。同時,村集體經濟得到壯大,去年僅食用菌經營收入就達到36萬元。
二是社會效益凸顯。全縣目前建有菇棚5000多個,以每個菇棚常年需要2名工人經營計算,可直接吸納1萬多名農民常年從事蘑菇的經營。除此以外,整個食用菌產業每年還可提供季節性用工2萬多個,為一批農村老人、婦女提供了就業渠道。南京高固食用菌公司長期雇傭農民工300多名,人均月工資1400-1800元,僅一家公司,就助農增收500萬元左右。
三是生態效益彰顯。秸稈難以消化利用,農民往往付之一炬,人為破壞生態環境。如今,我縣利用稻草等農作物秸稈為食用菌生產提供肥料,蘑菇賣錢,菇渣還田,廢棄農業資源通過科學利用,轉化為物質財富。據了解,全縣食用菌每年消化利用稻草、油菜秸稈10多萬噸,約占全縣秸稈總量的50%,食用菌產業是名副其實的循環經濟、生態產業。
高淳食用菌產業要健康、快速、持續發展,還存在勞動強度大、用工成本高,產業不具強勢、專業化程度不高,資金、人才缺乏、技術品種有待更新,設施投入成本高、一家一戶難以做到等四個難題需要解決好。目前,我縣的食用菌產業正處于轉型發展的十字路口,今后的發展重點是提檔升級,努力把食用菌產業建設成為高淳農業優勢產業。
三、加快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對策
1、加強對食用菌產業的組織領導,強化政策扶持力度。縣委、縣政府可以成立專門的食用菌產業開發組織領導機構,邀請高等院所、食用菌協會、農技推廣部門的專家等成立食用菌產業發展指導小組,將食用菌產業發展納入全縣鎮、村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圍繞基地建設、技術研發、技術推廣、菌種管理、產品銷售、加工等出臺一系列的考核辦法和扶持激勵政策,指導鎮村和投資經營者制訂“十二五”食用菌產業發展規劃。對以村為單位建設的規模基地進行重點扶持。對企業、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出資搭建的標準化基地,菇棚出租給縣內農戶經營的,當年縣財政給予總投資30%-40%的補貼;本縣農戶自己搭建的菇棚,各級財政當年應給予50%的補貼。
2、加強對食用菌生產新技術、新品種的研究、創新和推廣。鼓勵科技人員和種植經驗豐富的種菇大戶廣泛收集信息,聯姻結親,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創新種植模式,開發低成本永久性菇房菇棚和輕便床架,如庭院栽培、竹木塑料菇棚、鋼管輕型菇棚,保濕保溫磚結構菇棚、工廠化菇房、混凝土耐腐蝕床架等菇棚與生產模式。對參與食用菌開發的農技人員,實行“工資照發,收入歸已”的優惠政策,并對做出重大貢獻者給予重獎。加快食用菌省工節本技術的研究與推廣,提高機械化程度。加強食用菌生產技術的指導,實行標準化生產。縣、鎮農技部門要實施食用菌科技入戶工程,加大培訓力度。
3、加強食用菌產業配套服務,提高食用菌生產組織化程度。加快建立食用菌產品專業市場,需要在產區附近建立一個固定的產品銷售市場,鼓勵外地經銷商和本地經紀人進場經營,形成產品儲藏、加工、銷售一條龍服務。進一步完善“公司+基地+農戶”或“專業合作組織帶農戶”的產業化運作模式,更好地發揮合作社的作用,加快推進菌種生產、菌包生產、蘑菇培養料生產、蘑菇覆土材料等食用菌生產環節的工廠化、機械化和專業化。加快食用菌產品保鮮和深加工系列產品的開發,不斷提高食用菌產品附加值。以品牌創規模、升檔次、促銷售、增效益,力爭“十二五”期間,高淳食用菌形成工廠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產業化發展、市場化運作的新體系。
4、加強農業招商,將食用菌生產企業和工業企業同等對待。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方向是工廠化栽培、機械化生產、周年化供應,以企業為龍頭帶動農民參與生產。針對食用菌生產設施、設備投入較大的實際,政府要加大招商力度,并將食用菌生產企業等同于工業企業,享受各項優惠扶持政策,爭取更多大的企業、集團等多方資本投資食用菌產業。
一、發展食用菌產業的主要做法
1、典型示范,帶動發展。2000年,固城鎮首先嘗試,通過聘請浙江、福建兩省專業技術人員前來講授食用菌栽培技術,培訓農民;同時引進食用菌種植大戶安家落戶,建立香菇、蘑菇示范基地,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著農民銷,使食用菌產業由星星之火形成了燎原之勢。隨后東壩、漆橋、椏溪等鎮也通過引進客商、技術、品種,示范發展蘑菇生產,使一大批純農戶不出家門,找到了增收致富的新門路。
2、政策扶持,促進發展。產業發展之初,縣委縣政府制定了《關于加速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意見》,圍繞基地建設、技術推廣、菌種研發,產品銷售等環節出臺了一系列獎懲考核辦法和優惠扶持政策,由政府投入對規模生產基地做好“三通一平”(通水、通電、通路、平整土地),由縣鎮財政和村級集體出資搭建菇棚,出租給縣內外的種菇能人經營管理,有力推動了食用菌生產的快速發展。
3、建立基地,規模發展。近十年來,我縣以建設村級規模生產化基地為突破口,實行政策傾斜,取得明顯成效。目前,全縣建成各具特色的規模生產基地20個,50萬平方尺以上雙孢蘑菇基地有15個,年產量50萬袋以上的袋栽菇基地有5個。建成了固城鎮九龍、花廟、曙光、橋頭、游山5個蘑菇產業園,東壩鎮新中蘑菇產業園、沛橋蘑菇基地、游子山食用菌生態科技產業園、漆橋鎮雙游蘑菇基地。袋栽菇建成了淳溪鎮百菇生態科技園、固城鎮三隴茶薪菇生產基地、游山香菇基地、東壩鎮游子山村姬菇生產基地等一批食用菌生產基地。全縣形成了以固城、東壩、淳溪、漆橋四鎮為主的食用菌生產基地。
4、建立工廠,周年生產。針對蘑菇一家一戶季節性生產,菇房閑置時間長,產品集中上市,導致價格波動大,效益不穩,菇賤傷農的實際情況,2005年固城鎮通過招商引資成立了南京鼎綠菇業有限公司,發展金針菇工廠化生產,首開我縣食用菌周年生產的先河,日產金針菇2噸。隨后全縣又建成了固城鎮橋頭村和東壩鎮新中村工廠化食用菌生產基地,日產金針菇達到15噸,優質菌類產品源源不斷,均衡上市,一舉化解不同年份、不同季節價格下滑的難題,實現效益穩中有升。
5、鋪路架橋,完善服務。固城鎮是我縣食用菌生產大鎮,十年來,他們引進外地客商成立了南京高固食用菌科貿有限公司,為菇農提供菌種、食用菌生產原輔材料;聘請了專業技術人員,開展技術培訓和現場技術指導;建立蘑菇產地交易市場,保護價收購菇產品等一系列產前、產中、產后服務,讓菇農放手發展、安心生產。固城鎮還成立了食用菌專業合作聯社,九龍、花廟、三隴等村成立了專業合作社或村級服務隊,為菇農提供機械拌料、產品銷售等服務,大大降低了菇農發展食用菌的風險,確保了食用菌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縣委縣政府還組織有關企業參加了第三、第四屆“中國國際食用菌烹飪大賽”,在國內國際宣傳高淳食用菌產業。
6、提升質量,創建品牌。十年來,我縣先后引進推廣了雙孢蘑菇AS2796、高溫蘑菇夏菇93、白色金針菇、茶薪菇、姬菇黑抗019、秀珍菇夏豐1號、杏鮑菇、豬肚菇等10多個優質高產食用菌新品種。同時,示范推廣了蘑菇標準化栽培技術、蘑菇反季節輕型栽培技術、金針菇工廠化常年栽培技術、多菇種周年栽培技術等一系列食用菌栽培新技術,制定并推廣了市級地方標準《無公害雙孢蘑菇生產技術規程》、《無公害茶薪菇生產技術規程》、《秀珍菇生產技術規程》和省級地方標準《無公害農產品杏鮑菇生產技術規程》,從而提升高淳食用菌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促進了食用菌品牌創建。我縣的“固城”牌蘑菇、金針菇、“仙草”牌茶薪菇、“游子山”牌白蘑菇等先后被評為省、市名牌產品,被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為綠色食品。
二、發展食用菌產業的明顯效益
一是經濟效益可觀。栽培食用菌當年投入、當年見效,周期短,效益高。從十年來的市場行情看,只有2007、2008年蘑菇價格較低,菇農賺錢較少,其余年份的市場行情都比較好。特別是近兩年來,菇產品價格一路走高、銷路好、賺錢多。以固城鎮九龍村為例,十年前,該村是一個窮得叮當響的小山村,農民人均年收入不到80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不到年均1萬元。通過發展食用菌產業,幾乎家家戶戶都走上了致富路,去年人均純收入達到11832元。同時,村集體經濟得到壯大,去年僅食用菌經營收入就達到36萬元。
二是社會效益凸顯。全縣目前建有菇棚5000多個,以每個菇棚常年需要2名工人經營計算,可直接吸納1萬多名農民常年從事蘑菇的經營。除此以外,整個食用菌產業每年還可提供季節性用工2萬多個,為一批農村老人、婦女提供了就業渠道。南京高固食用菌公司長期雇傭農民工300多名,人均月工資1400-1800元,僅一家公司,就助農增收500萬元左右。
三是生態效益彰顯。秸稈難以消化利用,農民往往付之一炬,人為破壞生態環境。如今,我縣利用稻草等農作物秸稈為食用菌生產提供肥料,蘑菇賣錢,菇渣還田,廢棄農業資源通過科學利用,轉化為物質財富。據了解,全縣食用菌每年消化利用稻草、油菜秸稈10多萬噸,約占全縣秸稈總量的50%,食用菌產業是名副其實的循環經濟、生態產業。
高淳食用菌產業要健康、快速、持續發展,還存在勞動強度大、用工成本高,產業不具強勢、專業化程度不高,資金、人才缺乏、技術品種有待更新,設施投入成本高、一家一戶難以做到等四個難題需要解決好。目前,我縣的食用菌產業正處于轉型發展的十字路口,今后的發展重點是提檔升級,努力把食用菌產業建設成為高淳農業優勢產業。
三、加快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對策
1、加強對食用菌產業的組織領導,強化政策扶持力度。縣委、縣政府可以成立專門的食用菌產業開發組織領導機構,邀請高等院所、食用菌協會、農技推廣部門的專家等成立食用菌產業發展指導小組,將食用菌產業發展納入全縣鎮、村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圍繞基地建設、技術研發、技術推廣、菌種管理、產品銷售、加工等出臺一系列的考核辦法和扶持激勵政策,指導鎮村和投資經營者制訂“十二五”食用菌產業發展規劃。對以村為單位建設的規模基地進行重點扶持。對企業、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出資搭建的標準化基地,菇棚出租給縣內農戶經營的,當年縣財政給予總投資30%-40%的補貼;本縣農戶自己搭建的菇棚,各級財政當年應給予50%的補貼。
2、加強對食用菌生產新技術、新品種的研究、創新和推廣。鼓勵科技人員和種植經驗豐富的種菇大戶廣泛收集信息,聯姻結親,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創新種植模式,開發低成本永久性菇房菇棚和輕便床架,如庭院栽培、竹木塑料菇棚、鋼管輕型菇棚,保濕保溫磚結構菇棚、工廠化菇房、混凝土耐腐蝕床架等菇棚與生產模式。對參與食用菌開發的農技人員,實行“工資照發,收入歸已”的優惠政策,并對做出重大貢獻者給予重獎。加快食用菌省工節本技術的研究與推廣,提高機械化程度。加強食用菌生產技術的指導,實行標準化生產。縣、鎮農技部門要實施食用菌科技入戶工程,加大培訓力度。
3、加強食用菌產業配套服務,提高食用菌生產組織化程度。加快建立食用菌產品專業市場,需要在產區附近建立一個固定的產品銷售市場,鼓勵外地經銷商和本地經紀人進場經營,形成產品儲藏、加工、銷售一條龍服務。進一步完善“公司+基地+農戶”或“專業合作組織帶農戶”的產業化運作模式,更好地發揮合作社的作用,加快推進菌種生產、菌包生產、蘑菇培養料生產、蘑菇覆土材料等食用菌生產環節的工廠化、機械化和專業化。加快食用菌產品保鮮和深加工系列產品的開發,不斷提高食用菌產品附加值。以品牌創規模、升檔次、促銷售、增效益,力爭“十二五”期間,高淳食用菌形成工廠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產業化發展、市場化運作的新體系。
4、加強農業招商,將食用菌生產企業和工業企業同等對待。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方向是工廠化栽培、機械化生產、周年化供應,以企業為龍頭帶動農民參與生產。針對食用菌生產設施、設備投入較大的實際,政府要加大招商力度,并將食用菌生產企業等同于工業企業,享受各項優惠扶持政策,爭取更多大的企業、集團等多方資本投資食用菌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