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縣東北部的高橋鎮,素有“千年古鎮,狀元之鄉”的美稱,歷史悠久,人杰地靈。如今,使高橋鎮遠近聞名的不再僅僅因為它是革命先輩李維漢、柳直荀的故鄉,還因為這里有一個“享譽全國,走向世界”的食用菌品牌——“國進”牌食用菌。它現在已是家喻戶曉的“明星”,同時也因為它的綠色、安全、美味而深受廣大老百姓的喜愛。
為落實縣委、縣政府打造特色鄉鎮、特色村的富民強縣理念,在各部門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扶持下,長沙縣國進食用菌合作社不斷進步,在創品牌、建特色村、衍生產業、產銷一體四大戰略方面,取得了可觀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初冬時節,記者剛走進高橋鎮維漢村,就看到最打眼的一座座大棚,和白色透光的蔬菜大棚不一樣,這些大棚都捂得嚴嚴實實,里面都藏著寶貝呢。原來,里面都是一朵朵像傘一樣的食用菌。正是這些寶貝撐開了當地農民的“致富傘”。
“它們是木屑經過高溫、發酵再添加些配料做成的,通過高科技手段插進土里就能長出香菇!”一個其貌不揚的農民企業家指著一朵朵食用菌自豪地說道。
“國進”食用菌,在競爭激烈的長沙蔬菜行業中的名頭可是響當當的。而他的掌門人就是長沙縣政協常委、長沙縣國進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國進。
優質產品贏得了市場的認可,優秀的企業家也贏得了政府與社會的認同:2002年和2003年張國進兩次被長沙市政府評為“農業產業化帶頭人”;2003年、2006年被中共長沙縣委、長沙市政府評為“十佳農產品流通大戶”;2007年被中共長沙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農業產業化經營工作先進個人,被國際(中國,長沙)食用菌博覽會授予“產業貢獻獎”;2008年被中共長沙市委、長沙市政府評為長沙市農村實用人才,當選“長沙市科協代表”;2009年被評為長沙第十九屆勞動模范。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國進”牌金針菇、香菇、蘑菇還通過了國家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認證,金針菇和蘑菇在中國(長沙)首屆國際食用菌博覽會上分別榮獲金獎和優質產品獎。
一位農民企業家,在如此多的光環籠罩下始終精誠謀事,本色做人。45年來,張國進未離過自己喜歡的農村,30年沒有離開過自己熱愛的事業——農業,與食用菌一打交道就是15年。用他樸實的話說,“我只是深深地眷戀這片生我養我的土地,這里的農民都是我的兄弟、親人!”
正是張國進這樣一份深深的執著和一股子不服輸的韌勁,不斷給力推動著事業攀登高峰,引領家鄉的父老鄉親們走出了一條致富大道,同時也成就了自己輝煌的事業。
機會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
翻開張國進的履歷,他原本是長沙縣高橋鎮維漢村一名非常普通的農民,當過生產隊長、林業保護員,還做過縣蘑菇罐頭廠業務員。但機會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1995年張國進開始在馬王堆蔬菜市場跑批發生意。正是那個時候,善于觀察琢磨的他,發現市場上浙江那邊的商人在賣新鮮香菇,生意非常好,而且價格賣得不菲,但實際成本卻不高。
張國進發現了這個發財致富的好機會,于是萌生了在自己家鄉辦種植基地的想法。2002年,他毅然決定大干一番。他立即請來了浙江農戶到維漢村種香菇并做技術指導。通過一來二去,先進技術很快就學到了手。
一直以來,如何滿足老百姓365天,能夠天天吃上放心食用菌的需要?如何才能讓食用菌不受季節天氣的影響?這些都是張國進思考的問題。因為,解決了這些,不但解決了老百姓365天餐桌上的問題,更可以讓農民的勞動價值最大化,產品也可以賣個好價錢。張國進了解到,食用菌如需常年生長,還需配備冷庫基地進行“工廠化生產”。“菌類種植對環境的要求是非常苛刻的,主要有通風、濕度、溫度、光照、酸堿度等,且有一定的季節性,而冷庫具有光暗、恒溫、保濕等特點,冷庫就是利用這一特點反季節種植食用菌。通常反季節種植的蔬菜或是瓜果類的經濟效益都不錯,食用菌也不例外。”現在的張國進已經成為了食用菌的技術專家,聊起食用菌的種植他總是有說不完的話。
搶占市場 走上農業合作光明大道
“食用菌屬真菌類植物,不僅有很高的食用價值,而且具有多項保健功能。正因為這些優點,成為了人們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佳肴。”看著食用菌如此好的市場前景,張國進陷入思考:一個人的力量太薄弱,如果發動鄉親們一起來干,一起致富豈不是更好?
“我回到家鄉,看到鄉親們盲目種植,小打小鬧形不成規模,而且缺乏市場信息,不能把產品變成商品。鄉親們的勞動價值得不到體現。”張國進想到鄉親們的汗水不能變成收入,感到非常痛心。但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讓大家都富起來?他深知單靠個人發展訂單生產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按市場需求與運行規律,開拓市場,推廣農產品的規模化、標準化生產。
說時容易做時難,從未種過菌子的鄉親們更犯難。正值困惑之際,2006年的5月,張國進在縣農科教辦的組織下參加了市農辦舉辦的“農業科技致富帶頭人培訓班”。這猶如一場及時雨,短暫的學習使他茅塞頓開,產業要發展,必須要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他決定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將種植、銷售與加工連接起來。
2006年7月,張國進組織當地農民以現金和土地入股等形式,牽頭成立了長沙縣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注冊資本600萬元,現有入社成員318人。
事業的開拓需要長沙縣國進食用菌人不斷的努力。合作社運用現代化模式,采用“市場+合作社+基地+農戶”產供銷一體化的經營模式。目前已成功流轉土地1500多畝,建成全自動化珍稀食用菌工廠3個,引進新技術和新品種10余種。通過“國進”人的努力,成功摸索出稻田棚栽、反季節地埋和工廠化栽培3種生產模式,逐步形成了以主導種植金針菇、杏鮑菇、茶樹菇、反季節香菇、姬菇等食用菌,兼良種茶葉苗栽培、無公害蔬菜種植等全方位發展的良好局面。
“開拓市場的過程也并非都一帆風順。”2008年,那場百年一遇的冰災讓合作社的生產陷入困境。1400多個大棚被冰雪凍住,損失慘重。張國進焦急地冒著大雪到長沙市政府申請救災資金,同時組織農民給大棚刮雪,想方設法讓農民的損失降到最低。在這一場“抗冰”戰役中,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沒有受到影響,大伙還看到了張國進那股子干事業的韌勁,大家團結一心挺過了那段艱難時期。合作社不僅沒有在市場的利刃下倒下,反而更加堅強。
創業至今短短4年里,張國進組織資金近千萬元,在長沙縣5個鄉鎮發展食用菌和蔬菜訂單生產,面積達5000多畝,產值達4000多萬元。一時間他成了市場食用菌的批發大戶,在馬王堆和紅星大市場有480平方米的經營場地。
“我們預計今年實現收入5400多萬元,初步實現生產發展、合作社盈利、農民增收、新農村建設步伐加快的多贏目標。”張國進自信地說。
品牌戰略是讓人們吃得放心
市場競爭,即是品牌的競爭。在張國進看來,品牌戰略,是長沙縣國進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發展的根本。而這個根本的落腳點就是讓人們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一直以來,張國進十分重視“菜籃子”工程。他認為,老百姓吃得放心安全了,自然就搶占了市場。同時,在科技不斷變革的今天,他很快就意識到必須依靠不斷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來搶占市場先機,提升品牌競爭力。
他多次組織合作社成員到湖北、山東等地進行考察學習,并籌集近百萬元資金從外地引進高級農技師13人,引進技術人員30多人,對當地農民進行技術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的種植、養殖技術水平。合作社還設立了研發中心,先后引進專業技術人員18名,并依托省農大、省科所等單位科研資源對菌種進行高級生產篩選,培育出“2796”高產雙孢蘑菇、反季節地埋香菇、金針菇三大拳頭產品。
“所有食用菌都是真菌,在生長過程中,不能施任何化肥、農藥,一碰這些都不能成活。”張國進說,也正因為這樣,食用菌是公認的健康綠色食品。在他的帶領下,合作社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生產檔案,食用菌種植的詳細記錄一覽無余,確定專人負責,建立監管制度。堅決杜絕使用高毒、高殘的禁用農藥。該基地就近利用金針菇廠的下腳料作為肥料,使用物理殺蟲燈進行殺蟲,既環保又經濟,被省農業廳評為“農業清潔生產示范基地”。
“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合作社引進了臺灣及日本最先進的無土立體式栽培技術,節約農村施肥成本,使農業資源得到保護和發展。還引進了先進的制冷設備和微電腦24小時自動調控溫濕度的先進工藝,此模式可打破食用菌大棚生產的生產量與質量瓶頸,解決夏、秋季市場無食用菌銷售的局面,確保了食用菌常年生產,滿足消費者365天的需求。
現在,合作社僅金針菇生產車間每天可生產近12噸,80%銷往長沙馬王堆蔬菜批發市場,為市場提供了可靠的物質保障,讓城鎮居民一年四季都能品嘗到安全放心的綠色食品。
合作社生產的“國進”牌金針菇、香菇、蘑菇還通過了國家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認證,金針菇和蘑菇在中國(長沙)首屆國際食用菌博覽會上分別榮獲金獎和優質產品獎。
如今,“國進”品牌系列農產品已成為市場搶手的農產品,不僅銷往廣州、福建、深圳、浙江等十多個大中型城市的批發市場,并遠銷國外市場。
擴大市場帶動農民致富增收
為做大做強食用菌產業,帶動更多的農民致富,長沙縣國進食用菌專業合作社不斷尋求擴大市場的新路子,實施衍生產業戰略。這成為合作社前進的基石。
2006年,合作社投資600多萬元在維漢村建設廠房面積達6000平方米的金針菇溫控工廠,這是全國最大的金針菇溫控廠房,其平均日產量6噸,日產值達10萬元,安置180名剩余勞動力就業,年發放工資300多萬元,帶領農民共同致富。
為了幫助村民脫貧致富,張國進多次舉辦反季節香菇種植技術培訓班,培訓當地農民200多人,提高了農民生產技術水平。高橋鎮的食用菌已從最初的幾十畝發展到近500畝,每畝純利潤達15000元左右,同時還直接帶動高橋鎮等周邊的北部鄉鎮12000畝食用菌、蔬菜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靈活就業崗位3000—4000個,使農民不出家門就能獲得收入,并有充裕的時間照顧家中老幼,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老幼留守無人照顧的矛盾,大大促進了長沙縣農村經濟結構向多元化方向的轉變。
目前,建設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300畝,每畝年產值能夠達到1.6萬元,且能提供10—40個不等的就業崗位,有效地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壓力。截止2010年6月,合作社的固定資產達3000萬元,年產值5400萬元,為農民帶來直接經濟收益達1000多萬元,其中僅支付勞動力工資一項即達600萬元/年。
“事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我肩上的負責更重了,承載了鄉親們更多致富的期盼。只有實現跨越發展,才能不辜負大家的期盼。”為了進一步加快事業的發展速度,2008年5月,合作社沿S207線征地53畝,投資5000萬元建設一座集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全自動溫控食用菌工廠,預計日產15噸,年產值可達到1億元,可有效解決300多名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年發放工資600多萬元,可以再次大大提高農民的收入,讓大家安居樂業。
“現在黨的政策真的是太好了,我對合作社的未來充滿信心。”張國進有一個目標,那就是到2013年,他的合作社要發展社員1000個,增加就業崗位1000個,實現栽培總面積2880畝,保證農民收入提高2000元,安排剩余勞動力2000人以上,成為年產值上2億元的全國一流的食用菌合作社,并帶動周邊鄉鎮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打造長沙縣食用菌之鄉!
熱衷公益為家鄉建設出力
張國進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他是個心善而且熱衷于公益事業的人。多年來,他積極扶貧濟困,投身慈善事業。每年都從自己的收入中拿出近萬元幫助五保戶、困難群眾,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如:高橋鎮敬老院建設期間,他捐獻水泥10噸;每年資助貧困家庭子女讀書近萬元;在2008年冰災期間,他積極響應政府號召,為保證春節期間長沙市的蔬菜供應,從海南、廣東等地組織了1萬多噸新鮮蔬菜送到長沙,為確保市場蔬菜的正常供應作出了重大貢獻。
張國進作為一名縣政協常委,在自身崗位建功立業的同時,常常牽掛“農民致富、建設家鄉”這些問題。”他說,只要有機會就圍繞“農民增收、家鄉發展”等問題向各級領導提交提案議案,為家鄉和鄉親們鼓與呼。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張國進時刻懷著一顆責任心,深入基層、貼近群眾,通過實踐調查,了解群眾各方面的困境,切實解決群眾遇到的困難。2009年白石源火燒山后,他和縣政協小組的其他委員去現場勘察情況,走訪當地群眾,了解當地的地理情況。經過幾次會議交流,最終提出“打造北部油茶產業新亮點”的方案,得到了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持,現在這個方案已在實施中。2010年,他又經過多次調研,了解到高橋鎮食用菌發展現狀。因為這里有有利的地理位置、氣候等條件,力薦“舉全縣之力,打造高橋食用菌之鄉”,與合作社的領導班子一起帶動高橋鎮及周邊鄉鎮農民加入食用菌種植行列。
除此之外,張國進緊追環保產業發展潮流,將生態環保理念融入到工作的開展中,以身作則。他定時組織合作社成員舉辦環境保護知識講座、發放環保宣傳資料;在“世界環境日”、“全國植樹節”等特殊活動日開展集中宣傳并組織廠內植樹活動;從提倡“綠色環保,走特色企業發展之路”出發,在全自動溫控工廠建設大型沼氣池3座和配套的凈化池一處,以處理廠內的廢棄物,實現零排放;聘請技術人員,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著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加大節能減排力度,促進低碳產業的發展。
近年來,張國進履職卓有成效,提交有關種植發展、農民增收的提案4份,《如何規范和健全農村金融體系改革》、《加強對重點農業種植戶的扶持簡便放貸手續》等提案均作為縣政協重點提案,提交相關部門進行實施。在政協組織的“星沙騰飛我獻策”活動中,張國進還為星沙發展的騰飛獻上了忠言良策,值得一提的就是,他建議為在外鄉打工的湖南人建立回鄉創業綠色通道,鼓勵打工資金回鄉存儲等建言得到了上級領導的肯定。
“力爭在5年內,讓長沙縣國進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成為年產值上數億元,具有湖湘特色品牌效應的全國一流規模化的農村專業合作社。”張國進展望道,在未來5年,將以政策為依托,以合作社為平臺,以農戶、基地、食用菌工廠為根本,逐步建成一個以高效高產、生態環保、無公害綠色食品為主導,以無廢農業、觀光農業、旅游農業為一體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
“共建一個農民離土不離鄉,人人有工作,月月有收入,年年有紅利,家家過小康的和諧社會。”當張國進說出發自內心深處最真誠最質樸的期盼時,他明白,成績和榮譽只能代表過去,而合作社未來的路還很長,身為致富先行者,必須以更加積極的姿態,開拓進取的精神,走出一條能讓所有父老鄉親共同致富之路。
正是這條共同致富之路,讓我們解讀了張國進從一個普通農民轉變為一名成功人士的農民企業家的人生傳奇,同時也仿佛看到了在不久的將來,長沙縣國進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在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方向上,將實現新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