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小學生張皓調查發現“蘑菇被漂白”事件,已發酵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繼北京市食品安全辦公室發布“食用菌合格率為97.73%”的市場抽檢結果后,中國食用菌協會4日又在媒體上表示“不相信小學生的實驗結果”。 [漂白蘑菇調查:網民普遍信小學生 不信工商局]
中廣網北京12月6日消息 在一家網站發起的投票中,1100多票選擇“相信小學生”,只有8票投向“相信工商局”。記者采訪多位消費者,他們表示選擇不再購買蘑菇。對此,中國之聲特約觀察員葉海林作如下點評:
葉海林:北京市小學生張皓的歷時6個月的對食用菌調查結果已經成為一個公眾事件,政府部門、行業主管協會和小學生實驗報告完全相反,一個是9成多合格,一個是9成多不合格,網上公眾的選擇也一是個9成多,幾乎是99%以上的公眾選擇相信小學生不相信工商局,為什么不相信行業主管機構?生活實踐告訴我們,這樣的事情在中國的食品行業當中決不是手段最惡劣的,不算是特別壞的一件事,比這個更壞的事情我們都經常見到,所以小學生張皓調查出9成多蘑菇不合格,在我們看來一點都不奇怪。
第二個其實這個事情要問問行業主管部門,他們否認的太快,工商局也好,食用菌協會也好,在小學生張皓調查的這幾個月之間一份食用菌的檢驗報告都沒公布,而小學生張皓完成了自己16份的蘑菇檢驗報告之后,工商局就立刻對100多份蘑菇做了檢驗,而且馬上公布出99%是合格的,這個否認連同作為政府的市場主管機關加上行業協會作為主要維護生產商利益的機關,聯合起來發布一個跟一個消費者做出的結論完全相反的這樣的兩份報告,讓我們不得不懷疑,這里面背后有著利益輸送,有著權錢交易,有著公權力一方不代表消費者等等,我們大家早已熟知的事情。
因為這樣兩個常識性判斷,讓我們很多人選擇寧愿相信小學生,這里面一個很大的問題在于我們政府部門如何對待公眾的合理懷疑?是不是公眾提出一個懷疑,我們第一反應馬上跳出來說你這個懷疑沒有任何科學性,我說了才算,我不知道工商局和行業主管協會怎么評價他們的這一輪公布調查的客觀效果,但是讓他們看看網上這兩輪公布的調查結果使公眾加劇了懷疑,還是減少了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