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張皓和他的家長、老師倒是給出了一些解釋。
張皓的媽媽王娜告訴記者,事情發生后,她、張皓、劉建華老師對兩份報告進行認真分析對比,認為可能是四個原因導致檢測結果不同。一是季節因素,夏天蘑菇容易腐爛,用的增白劑可能會多一些;二是選樣地點不同,張皓在農貿市場和郊區菜市場買的蘑菇較多;三是張皓采集的16種蘑菇中,僅有2種是干貨,而工商部門的采樣中,鮮蘑菇占比較少;四是這件事被社會廣泛關注后,一些不法商販有所收斂。
王娜也強調,“九成蘑菇被漂白”并不是張皓的結論。張皓實驗報告中只是寫明經檢測發現,16個樣本中有12個發現有熒光增白劑,認為“熒光增白劑在鮮蘑菇中可能普遍存在”。
而“九成蘑菇被漂白”經媒體放大后,已引起人們的恐慌。記者采訪多位消費者,他們表示選擇不再購買蘑菇。
“目前為止,有關部門并沒履行好自己的職責。”湖南省委黨校教授王學杰指出,無論如何,在公眾監督下尋找到令人信服的真正原因,解除百姓心中的質疑,是這起事件中有關部門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小學生實驗考驗政府大智慧
“如果有關部門放下姿態,去和這名小學生溝通詢問,邀請市民代表參與選樣過程、邀請中介科研機構參與檢測過程,公眾還會如此質疑嗎?” 國家行政學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設問。
事實上,至4日晚,無論工商部門,還是“不相信小學生實驗”的中國食用菌協會,都未找張皓及其指導老師溝通。
“我認為沒跟孩子接觸、未經調查,就質疑孩子的檢測不科學,是不客觀的。真希望相關部門與孩子先接觸一下,肯定孩子去探究這個事情的精神。”劉建華說,“事實上,我們根本沒想到一個小小的實驗,會引發這么大的社會關注。”
張皓的媽媽王娜說,如能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甚至能有與部門對話的機會,對孩子無疑是一種鼓勵。但對張皓來說,他的實驗已結束了,事情已過去了。張皓并不知道“工商局”是干什么的。但他的小實驗帶來的震動仍然在大人世界里擴展。公眾不斷反思政府部門應對這個小實驗的智慧。
“我只要公開信息,就OK了。”竹立家指出,有關部門不管公布的信息是否真正解答了公眾的疑惑,不管信息要素是否齊全,不管信息是否空洞無物,這直接導致信息公開流于形式。“這種工作方式和態度實際加劇了公眾的不信任感。”
“也應反思如何看待公民個體的監督和舉報。”何兵教授認為,政府部門應該更友善地對待監督和舉報,不能認為監督就是對立。尤其在食品安全領域,利用好社會監督,反而是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一個好途徑。
“北京市幾千萬人吃飯。市場上僅醬油就是數十種,僅靠一個工商部門幾十上百號人,顯然不可能完全監督好。”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秘書長董金獅提出,目前一些監管部門的鑒定機構,不對消費者個人開放。因此消費者懷疑食品被污染時,很難檢測或舉證。如果暢通這個渠道,無疑將壯大食品安全監督力量。
“我們一直在培養孩子的科學精神,科學精神包含探索真相和承擔社會責任兩重意義,我們希望每一個公民、每一個政府部門,都具有這樣的科學精神。”劉建華說。